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缺乏症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应用基于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技术的遗传代谢病基因诊断Panel进行检测,基因变异以Sanger测序法验证。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CPT1A基因存在c.1895T>A(p.Leu632X)和c.1153G>A(p.Ala385Thr)复合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895T>A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1153G>A杂合变异。经查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遗传病变异数据库ClinVar及文献资料,均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895T>A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4),c.1153G>A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PM1+PM2+PM3+PP3)。结论CPT1A基因c.1895T>A和c.1153G>A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为其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CPT1缺乏症的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TALDO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转醛醇酶缺乏症患儿。孕母有不良孕产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超声异常,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TALDO1基因存在c.462-2A>G和c.574C>T(p.R192C)可能致病性杂合变异。患儿出生胎龄38周+1,生后存在特殊体征(皮肤松弛/皱褶多、低耳位等)、脾大、贫血、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结合产前诊断结果诊断转醛醇酶缺乏症。患儿现1岁3月龄仍可见双手背及颈背部皮肤较松弛且皱褶多。本病例提示,对于出生有肝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伴特殊体征如皮肤松弛/皱褶多、低耳位等,需警惕转醛醇酶缺乏症的可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Ⅰ,CPSⅠ)缺乏症,患儿生后3 d出现拒奶、呕吐、反应差,血氨最高514 μmol/L,全外显子测序提示CPSⅠ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经低蛋白饮食、降血氨药物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但喂养困难、生长迟缓,于4月龄接受肝移植手术,随访至2岁,智力运动及体格发育正常。
简介:摘要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B(histone lysine-K specific methyltransferase 2B,KMT2B),也称为混合谱系白血病2(mixed lineage leukemia 2,MLL2)蛋白,属于哺乳动物组蛋白H3赖氨酸4(histone H3 lysine-K 4,H3K4)特异性的甲氨基转移酶家族,在广泛的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KMT2B蛋白本身及其介导转录的某些特定基因启动子、强化子或附近顺式调节位点上的H3K4甲基化(H3K4me)的修饰,均能引起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的改变,从而通过调控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随着国内外近年来对KMT2B蛋白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发现KMT2B与早期生长迟缓、胚胎死亡、自主运动的控制和儿童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此外,MLL家族的MLL2在肝细胞癌、白血病、结肠直肠癌和神经胶质瘤等肿瘤里高表达,表现出有促肿瘤功能。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KMT2B基因、KMT2B蛋白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还强调了基因调控、组织发育、先天性疾病和肿瘤疾病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疾病预防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GPI)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引起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可致胎儿宫内死亡。本文报道1例以皮肤黄染起病的新生儿GPI缺乏症,基因检测发现两个新发位点,予及时干预后,随访至16个月,智力运动发育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0(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0,HSD17B10)缺乏症的临床及基因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例病情进展迅速的HSD17B10缺乏症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0”、“HSD17B10”、“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HBD”、“MHBDD”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国内文献,以“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0 disease”、“HSD10”、“HSD17B10”和“2-methyl-3-hydroxybutyr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2M3HBDD”、“MHBD”、“MHBDD”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检索相关文献。复习已报道的HSD17B10缺乏症患者资料,总结HSD17B10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儿男,以生后反应差为首发临床症状,伴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损伤、高氨血症,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基因检测提示HSD17B10外显子6发生c.740A>G(p.N247S)突变。文献检索共收集38篇文献40例患儿资料,包括本例在内共41例,均存在HSD17B10基因突变,共报道16种基因突变类型。男性38例(92.7%),明显多于女性,且病情多较女性严重;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37例(90.2%),伴有代谢性酸中毒13例(31.7%)、低血糖8例(19.5%)、视网膜病变7例(17.1%)、心肌病6例(14.6%)、眼球震颤4例(9.8%)。新生儿期发病者常表现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发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通过HSD17B10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结论HSD17B10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较多,男性患儿病情相对严重,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若有该疾病家族史,需早期行产前咨询、产前诊断。
简介:摘要例1,男,10岁,以“间断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 3 d”起病。临床表现为间断恶心、呕吐伴乏力、腹痛、头晕、肝功能异常、脑电图异常。例2,女,4岁,为例1胞妹,无临床表型。2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ETFDH基因错义变异,核苷酸变化为c.1369 T>C、c.1851 G>A,氨基酸改变p.S457P、p.M617I,诊断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HMGCS2基因突变导致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缺乏症(mHS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2020年4月10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mHS缺乏症患儿1例,患儿因咳嗽、气促及深昏迷入院,入院后完善血尿气相色谱分析,对患儿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并对突变基因的家系分布进行验证,诊断为mHS缺乏症。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缺乏症”“HMGCS2”“mHS缺乏症”为检索词,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以及HGMD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6月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3例mHS缺乏症。总结HMGCS2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截至2020年6月,加上该例患儿,共有44例mHS缺乏症患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未知性别18例;年龄范围:0~24个月龄29例,> 24个月龄4例,未发病6例,未知发病年龄5例;大多数患儿以发热、咳嗽、急性胃肠炎、昏迷等为首发症状,其中低血糖27例、代谢性酸中毒21例、肝肿大15例、FFA/D-3-HB升高16例、尿液4-羟基-6-甲基-2-吡喃酮(4HMP)(+)10例。该例患儿有肝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尿气相色谱检测到多种代谢产物升高,血串联质谱检测C40升高,多种长链肉碱升高。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显示HMGCS2基因有2个杂合突变,(NM_0055)c.559+1G > A;c.758 T > C杂合突变。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父母来源分析,发现突变分别来源于父母亲。该例患儿2个基因突变均属新发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根据ACMG序列变异解读标准与指南判定该变异为致病变异。结论当患儿有低酮症性低血糖和(或)代谢性酸中毒,FFA/D-3-HB和乙酰肉碱水平升高时,应考虑mHS缺乏症。HMGCS2基因检查可协助诊断。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 1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缺乏症足月儿,急性起病,生后当天无诱因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复苏后继发硬肿症、肾衰竭、脑损伤、休克,基因检测发现ACADVL基因c.1141_1143delGAG和c.1843C>T变异,生后第3天抢救无效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与免疫法检测多种类固醇激素的一致性。寻找多种类固醇激素在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中的诊断价值、筛选随访指标。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收集实验组为109例接受规范治疗的经典型21-OHD患者,对照组为94名正常儿童。同时用免疫法和LC-MS/MS法检测17-羟孕酮(17-OHP)、雄烯二酮(Δ4-A)、睾酮和皮质醇。采用LC-MS/MS法检测另外16种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实验组分为过度治疗组(17-OHP<4 ng/ml)、控制良好组(4 ng/ml≤17-OHP<12 ng/ml)和控制欠佳组(17-OHP≥12 ng/ml)。分析免疫法与LC-MS/MS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21-OHD患者与对照组LC-MS/MS血清多种类固醇浓度差异,发掘多种类固醇激素检测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疗效21-OHD患者20种类固醇浓度差异,筛选更有价值的随访指标。结果(1)LC-MS/MS与免疫法同时检测的4项指标中,T、17-OHP的一致性高。免疫法测定的皮质醇和Δ4-A浓度高于LC-MS/MS。(2)LC-MS/MS检测的肾上腺分泌的20种类固醇激素中21-OHD患者较对照组有6种激素明显偏高,6种激素明显偏低,8种没有统计学差异。(3)抑制过度组17-OHP降低、11-脱氧皮质醇升高;控制欠佳组17-OHP、孕烯醇酮、孕酮、17-羟孕烯醇酮、21-脱氧皮质醇、Δ4-A、雌酮升高。结论LC-MS/MS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类固醇激素,评价维度更多面。随访中20种激素中仅8种与患者控制状态密切相关,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惠中建立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参考方法的主要分析性能。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系列文件(EP15-A2和EP6)和检测标准物质对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进行性能评估,并通过参加国际参考实验室室间能力验证评价(Rela)来确认实验室GGT检测能力。结果 惠中参考实验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等性能都符合方法的要求;GGT参考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两个样本分别是0.20%和0.53%,总不精密度分别是0.59%和0.56%;准确度三次测试参考物质都在参考物质的标示范围内,且三次检测的CV为0.09%;线性范围上限为392.42U/L,大于IFCC公布的276.40U/L的最大线性上限;2021年RELA认证GGT项目成功通过,与靶值的偏差A样本为-0.7%,B样本为-1.0%。结论 惠中参考实验室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等主要性能指标都已符合方法的要求。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起病、经基因检测确诊的线粒体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病例。患儿生后反复呕吐、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伴有抽搐、肝损害等,基因检测为SUOX基因纯合变异。该病预后不良,治疗效果差,早期诊断依赖于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孤立性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isolated 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ISOD)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对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ISO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孤立性亚硫酸盐氧化酶缺乏症”、“婴儿,新生”、“isolated sulfite oxidase deficiency”、“SUOX gene”、“infant,newborn”等为检索词,分别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新生儿ISOD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为足月男婴,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顽固性抽搐,伴喂养困难、肌张力增高、发育落后和小头畸形,尿亚硫酸盐试纸试验阳性、尿酸正常,SUOX基因c.475G>T和c.1201A>G复合杂合变异,5月龄头颅MRI见多发软化灶及脑萎缩,8月龄死亡。文献检索共收集29篇32例ISOD患儿,28例(87.5%)于生后1周内发病,32例均有抽搐发作,可伴喂养困难、肌张力改变、发育落后、小头畸形及晶状体异位,实验室检查尿亚硫酸盐、S磺酰半胱氨酸升高,尿酸、黄嘌呤/次黄嘌呤正常,血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头颅影像学特征为脑白质囊性变、脑萎缩。23例基因检测存在SUOX基因变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最终死亡15例,13例存活患儿均有药物难治性癫痫和发育落后,4例临床结局未知。结论新生儿ISOD特征表现为顽固性抽搐、喂养困难、发育落后、脑白质囊性变、脑萎缩,尿亚硫酸盐升高、血同型半胱氨酸降低、尿酸正常可作为诊断的重要线索,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pyruvate carboxylase deficiency,PCD)A型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候选变异的致病性以及变异蛋白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因"发热伴呕吐、意识障碍"入院,表现为严重的失代偿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顽固性休克等,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大脑信号异常,X光检查提示急性肺水肿。基因检测提示患儿携带PC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182T>C(p.I61T)和c.2581G>A(p.V861M),分别遗传自父母。上述变异查询ClinVar及HGMD数据库均未见收录。蛋白质预测提示二者均可能影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结论PC基因c.182T>C(p.I61T)/c.2581G>A(p.V861M)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结合其临床特征最终诊断为PCD-A型。上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PC基因的变异谱-表型谱。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例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乏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及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例患者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水平明确临床表型,用PCR法扩增其F11片段并送检测序,筛选突变位点。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突变对FⅪ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例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88.1 s、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1.1%,例2 APTT 107.1s、FⅪ:C 3.8%,两例患者均确诊为FⅪ缺乏症。例1经TA质粒克隆测序发现F1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g.1305-1G>A和g.1325delT,且位于不同的DNA单链上。例2 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存在复合杂合错义突变g.1124A>G和g.1550C>G。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对F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产生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中发现的F11基因g.1305-1G>A与g.1325delT复合杂合变异和g.1124A>G与g.1550C>G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可能分别是两例FⅪ缺乏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酮症,选择糖化血红蛋白(HbA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BG)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存在酮症并发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各60例。分析各指标联合检测的效果。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HbAlc、FBG、AST水平均高。AST诊断敏感度81.67%,特异度80.00%,准确度80.83%;FBG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3.33%,准确度84.17%;HbAlc诊断敏感度85.00%,特异度86.67%,准确度85.83%;AST、FBG、HbAlc联合诊断敏感度96.67%,特异度98.33%,准确度97.50%。结论:AST、FBG、HbAlc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诊断疾病,降低死亡风险,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