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毛虫病流行原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旋毛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旋毛虫抗体检测。结果此次是一起因食用带旋毛虫囊蚴的猪肉而引起的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罹患率为6.8%以上。本病潜伏期为5~20天,以10~15天多见,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38℃~40℃)、水肿、肌肉酸痛。感染旋毛虫2~3周后抗体为阳性。用丙硫咪唑治疗有特效。结论大理地区旋毛虫病感染较重,应重点防控。在疫区出现发热、全身肌痛、水肿等应考虑旋毛虫病可能。为预防和控制旋毛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要加强卫生知识宣教,提倡熟食,不生食或半生食猪或其他哺乳动物肉及其制品,加强肉类检疫和生猪管理。
简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而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cytokine,CK),虽然后来发现白细胞介素也可由其它细胞产生并能作用于其它细胞,但这一名称仍沿用至今,目前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IL-1~IL-18).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白细胞介素在旋毛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宿主感染旋毛虫后,淋巴细胞在受到旋毛虫抗原刺激后被活化而分泌白细胞介素.多数白细胞介素可促进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调节作用,可提高宿主对旋毛虫感染的抵抗力和加速排虫反应;而有些白细胞介素则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对免疫应答具有负调节作用,可降低宿主对旋毛虫感染的抵抗力和延迟排虫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3年大理地区旋毛虫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理州人民医院2013年11月—2016年10月就诊的白族人群进行旋毛虫IgG抗体检测,检测结果按照年度、季节、性别、年龄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度(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阳性率4.98%、2015年度(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阳性率为3.40%、2016度(2015年11月—2016年10月)阳性率2.69%;按季节分析第一季度阳性率3.13%,第二季度阳性率2.59%,第三季度阳性率2.72%,第四季度阳性率5.52%;按年龄段分析≤20岁组阳性率1.69%,21~60岁组4.71%,>60岁组4.09%;按性别分析男性阳性率3.43%,女性阳性率3.82%。结论大理地区近3年白族人群的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3.57%,阳性率有逐年下降趋势(P<0.01),明显低于10年前云南省旋毛虫抗体阳性率8.26%及大理阳性率49.9%。第四季度阳性率高于一、二、三季度(P<0.01)。青少年组旋毛虫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年组(P<0.01)。旋毛虫阳性率女性略高于男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只要加强生猪管理,加强对猪肉的检验,对用作“生皮”的猪肉和经营“生皮”的餐馆严加监管,旋毛虫感染率会明显下降。
简介: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检疫的敏感性。方法将100g猪肉搅碎后等分为50份(每份2g),每克猪肉分别加入1、2、3、4及5个旋毛虫幼虫囊包,搅拌均匀后按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推荐的人工消化法在43℃消化4h~5h,用60目(300μm孔径)铜筛过滤,室温沉淀30min后检查幼虫。结果每克猪肉含1、2条旋毛虫幼虫时消化法的幼虫检出率分别为10%(1/10)和30%(3/10);每克猪肉含3条及3条以上幼虫时,消化法的幼虫检出率为100%(10/10)。结论人工消化法对轻度旋毛虫感染(每克肌肉含1~2条幼虫)的2g肉样标本检疫时的敏感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