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微创技术在牙及牙槽外科当中的主要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选取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份,我院在对牙及牙槽外科治疗患者的10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通过采取随机分配的实验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的患者为50例。对于对照组,通过对他们采取传统的拔牙手术进行治疗。而对于实验组,则对这50例患者进行微创技术的治疗。在对这100例患者完成治疗之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手术过后的感染情况,拔完牙窝完整性来进行综合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拔牙效果开展具体的评价活动。结果:在实验完成之后,实验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并且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率以及手术过后的感染率,实验组也比较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在拔完牙之后,完整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将微创技术应用到牙基牙糟的外壳当中,可以取得比较突出的效果,所以值得在临床当中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将引导骨再生术联合骨劈开及牙槽嵴扩张术应用于上颌前牙狭窄患者的治疗中,探讨其治疗方案的疗效体现及影响价值。方法 以随机抽取法在2019.1月-2020.1月期间,择本院42例已确诊上颌前牙狭窄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经同意后将其以单双数字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对两组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并予以详细记录,将修复满意度及术前、术后唇腭平均宽度、牙槽骨高度与骨量等一系列数据作为此次研究的价值体现,简列数据并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实验组修复效果较参照组显优且患者满意度显高,引用统计学将其数据予以分析,其术前、术后唇腭平均宽度、牙槽骨高度与骨量等一系列数据均明显增加,较参照组各数据,检验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将引导骨再生术联合骨劈开及牙槽嵴扩张术应用在上颌前牙狭窄患者的治疗中,修复效果较为理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可行性,此项治疗方案操作对患者自身损伤性相对较少,同时降低其痛苦不适感且患者易接受,与此同时,还可显著增加其骨量、强化修复效果,进而提升患者整体修复满意度,可提倡推广,建议将此项治疗方案大规模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钻辅助骨劈开技术在上颌萎缩性牙槽骨中进行种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科室分别完成上颌单个牙位18例和多个牙位种植16例,分为2组:单个牙位组A;多个牙位组B。每个组再随机各自分出a对照组单纯采用MCT骨劈开工具行骨劈开后,再进行逐级骨挤压植入种植体。b实验组采用MCT骨劈开工具联合低速裂钻进行骨劈开,再行骨挤压器械预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分别对各组内进行比较,再对同一技术的所有病例比较。结果:34例50颗种植体均成活,单个牙位组a组和b组骨板裂开率分别为7/9和2/9,多个牙位组a组和b组骨板裂开率分别为11/16和4/16,唇侧骨板裂开率比较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牙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22.22%和77.78%,多个牙位组a组和b组植入扭矩大于20N分别占37.5%和75%,2种方法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个牙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VAS)分别为5.5±0.93和4.88±0.8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个牙位组时a组和b组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4.56±0.53和2.56±0.7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比较,唇侧骨裂开率、植入扭矩大于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 在 伴牙槽骨缺损患者中应用的整体效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探究其对患者咬合功能、面部美观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从所在医院随机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的就诊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均为创伤性牙缺失伴牙槽骨缺失,选取的患者数量一共为60例,全面采集患者资料,对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将这些患者根据挂号的顺序分成两组,分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取种植牙修复技术,而研究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了口腔正畸疗法,最后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出现、种植留存率等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和对比。结果 根据具体的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①研究组患者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研究组患者的种植留存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根据本文研究,对创伤 患者采取 联合 ,有利于提高患者种植体的留存率,对于牙齿的咬合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牙槽嵴劈开在口腔种植骨量不足中的应用优势评价。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口腔科收治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64例,所取患者牙槽嵴高度均大于10 mm,但宽度仅为3~4mm,对其施以牙槽嵴劈开术联合植体植入术治疗。NobelRepalce种植体以及Smion种植体植入腭侧骨板与唇颊侧骨瓣间共计76枚,手术治疗后半年内实施种植修复并做好随访工作。结果:术后半年对本次所取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其种植区软组织愈合良好,种植体骨结合良好,较治疗之前,牙槽嵴宽度增加了4~5 mm,经计算其平均值为(4.10±0.25)mm,76枚种植体中共有1枚种植失败,其余均具备良好稳定性,获得较为理想的修复美学效果。随后继续进行一年时间随访,未见种植体失败病例。结论:在口腔种植骨量不足中应用牙槽嵴劈开具有显著优势,可有效解决患者的种植修复困难问题,美学效果理想,具有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牙槽嵴吸收时上前牙不同程度龈乳头缺陷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至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且经治疗后牙周炎控制稳定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14例牙周炎患者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通过标准化临床图像及锥形束CT影像资料综合分析,评价邻接触点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contact point to bone crest,CP-BC)、邻面釉质牙骨质界至骨嵴顶的距离(distance from proximal cemento-enamel junction to bone crest,pCEJ-BC)、骨嵴顶水平的根间距(distance between roots,RD)、骨嵴顶水平龈乳头高度(height of gingival papilla,PH)、骨嵴顶水平颊舌向骨宽度(width of bone crest,BCW)等指标与龈乳头充满和轻中重度缺陷的关系。结果纳入研究的64个上前牙龈乳头,充满率为28%(18/64),缺陷率为72%(46/64),其中轻、中、重度缺陷率分别为36%(23/64)、27%(17/64)和9%(6/64)。当CP-BC≥7.0 mm或pCEJ-BC≥4.5 mm时,龈乳头均为中、重度缺陷;而当CP-BC<5.0 mm或pCEJ-BC<1.5 mm时,龈乳头为充满或轻度缺陷。上前牙CP-BC与pCEJ-BC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2(P<0.01),线性拟合系数为0.93(R2=0.659)。64个上前牙龈乳头不同程度缺陷时,其骨嵴顶水平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BCW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增加,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BC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嵴顶水平PH随龈乳头缺陷程度增加略有减少,龈乳头充满与中重度缺陷时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牙槽嵴吸收的牙周炎控制稳定患者的龈乳头缺陷率高,且主要与龈乳头根方骨嵴顶的吸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泌尿外科手术中运用多槽硅胶引流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泌尿疾病患者共108例,均需开展泌尿外科手术治疗,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传统的橡胶引流管,实验组患者在手术中采用多槽硅胶引流管。最后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24h引流量、引流管治疗时间以及拔管时的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24h 引流量远多于对照组,且引流管滞留时间远远比对照组短,在拔管过程中实验组患者中感到轻度疼痛的例数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泌尿外科手术中采用多槽硅胶引流管能够取得良好的引流效果,降低患者疼痛感,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骨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骨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区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骨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Wnt3a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确定Wnt3a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分别用不同质量浓度的Wnt3a(0、20、100、200、500 μg/L)刺激PDLSC(计为5组),培养2、4、7或10 d后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培养21 d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Ⅰ型胶原、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表达情况。将Wnt3a蛋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复合透明质酸水凝胶中,注入牙周炎小鼠的龈沟中。在1、2、4和8周取上颌牙槽骨样本,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HE染色及骨形成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Runx2和骨钙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牙槽骨再生情况。结果培养10 d后,与0 μg/L Wnt3a组相比,Wnt3a在20~500 μg/L时均可显著促进PDLSC增殖(P<0.01)。培养21 d时,0、20、100、200及500 μg/L组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96±0.27、1.90±0.47、2.18±0.24、2.32±0.15、1.99±0.43,Runx2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8±0.15、3.19±0.17、6.19±0.28、9.19±0.41、5.55±0.06,Ⅰ型胶原和Runx2 mRNA的表达与0 μg/L Wnt3a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射水凝胶第1、2、4、8周后,包裹Wnt3a的水凝胶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497.3±18.2)、(455.7±12.5)、(401.0±8.5)、(362.3±15.5) μm]与牙周炎组小鼠[分别为(710.3±10.2)、(614.0±16.4)、(564.3±12.5)、(502.3±6.8) μm]相比均显著减少(P<0.01),牙周炎症减轻。注射水凝胶4周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牙周炎组相比,Wnt3a水凝胶组成骨相关基因ALP(0.72±0.01)、Runx2(0.77±0.03)及骨钙蛋白(0.72±0.07)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Wnt3a可以促进PDLSC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以及实验性牙周炎小鼠的牙槽骨再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在肝胆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们医院肝胆外科在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9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环节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45例,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是以对照组为基础进一步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肝胆外科围术期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入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管理模式,这样可以使患者的康复速度有效加快,使其护理满意度、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近几年,氯碱及盐酸电解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提升其应用安全性,要对工艺流程中电解槽的运行质量予以控制,其中电解槽的槽电压的变化是重要的监控指标之一。针对槽电压异常升高问题展开对应的调查分析,从而落实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对工艺质量和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牙患者应用围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口腔种植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前的4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并纳入对照组,2020年1月后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前后的心理状态利用焦虑和抑郁自评表(SAS、SDS)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SAS和SDS评分均未见明显组间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