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CEUS在小肾癌(SRCC)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病理证实为SRCC患者的超声资料,观察CUES表现,并与常规二维超声相比较。结果62例小肾癌患者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其中病灶位于左肾34例,右肾28例。62例SRCC常规二维超声均表现为类圆形且边界清晰的肿块,27例(27/62,43.55%)血流信号丰富,19例(19/62,30.65%)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16例(16/62,25.81%)未见明显血流信号。62例SRCC均见造影剂增强;增强模式呈"快进慢退"44例(44/62,70.97%),"快进快退"15例(15/62,24.20%),"慢进快退"3例(3/62,4.84%);增强程度为高增强39例(39/62,62.90%),等增强23例(23/62,37.10%)。CEUS对SRCC的诊断率、血流显示率、假包膜显示率及坏死区显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二维超声(P均〈0.001)。结论CEUS在显示病灶内低速血流及微循环血供情况方面优于常规二维超声,有助于SRCC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脾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9例疑似脾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脾内异常回声数目、边界、大小、形态、血流分布情况,并确认其是否存在钙化与液化情况。结果本组19例疑似病例中,18例经超声造影检查确诊为脾结核,余1例为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穿刺相符。超声声像图包括低回声型、混合回声型以及强回声型三种。结论脾结核普通超声声像图存在差异性,但超声造影具有基本相同的表现,超声造影表现中增强型较为多见。超声造影检查方法具有微创、快捷和安全的特点,是脾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检查在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对比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3月份—2015年7月份收治的60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与灰阶超声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效果以及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利用灰阶超声检查的特异度为,准确率为,敏感度为;实施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特异度为,准确率为,敏感度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效果优于灰阶超声检查,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中给予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取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方式,可以提高检查准确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肝转移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53例,分别使用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技术、CT检查技术进行检查。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131个病灶;超声造影193个病灶;CT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结论使用超声造影技术来对肝转移爱进行诊断,可以有效的确认肝转移的数目与部位,还可以对实质期内的极小的转移病灶以及前期的微小病灶进行诊断,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1。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3月本院疑似有肾动脉狭窄的30例患者予以超声造影进行临床诊断,患者在接受超声造影检查之前均予以常规超声检查,观察患者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肾动脉峰值流速、患者肾内叶间动脉血流加速的时间、收缩早期加速判断肾动脉是否出现了狭窄的症状,将观察到的结果与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患者予以超声造影诊断后2,30条肾动脉显影,其中出现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有18例,且采用常规超声诊断为双肾动脉狭窄患者为1例,对其进行超声影响诊断时发现患者肾动脉无异常变化,另外还有1例患者通过常规超声造影检查中发现左肾动脉狭窄,而在超声造影诊断后发现为双肾动脉狭窄。本次研究中,将超声造影诊断与血管造影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对比,总结出采用超声造影诊断比常规造影检查结果其吻合程度更高。结论在为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采用超声造影进行具体的临床诊断,其检查结果比较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并提高患者肾动脉狭窄的血流显示效果,因此,采用超声造影与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具有一致性,在临床上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有较高的价值,并获得了非常满意的诊断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表现,分析两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0个经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SHCC病灶(最长径<3cm),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超声造影显示54个病灶呈整体弥漫性'快进快出'式增强特点;18个病灶造影剂消退缓慢,呈'快进慢出'式特点;8个病灶呈'慢进快出'式特点。灵敏度为97.4%(75/77),特异度为94.6%(70/74),准确率为93.8%(75/80)。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76个病灶血供为Ⅰ~Ⅱ级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为(50±11.9)cm/s,阻力指数(RI)为0.70±0.10;4个病灶因位置深而血流显示不理想。灵敏度为91.7%(66/72),特异度为83.8%(57/68),准确率为77.5%(62/80)。两者均能较好反映原发性SHCC的血流灌注特征,超声造影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更能敏感地动态显示原发性SHCC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结论: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较敏感地预测原发性SHCC,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输卵管结核超声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从中总结出规律,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方法对38例经腹腔镜证实的输卵管结核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Ⅰ型:病灶局部的周边呈现环状增强,病灶的内部无增强,呈腊肠样,共12例(31.6%)患者为Ⅰ型;Ⅱ型:病灶的周边呈环状增强,内部呈分隔样增强信号,共10例(26.3%)患者为Ⅱ型;Ⅲ型:病灶局部呈不均匀增强,内部不规则无增强,共12例(31.6%)患者为Ⅲ型;Ⅳ型:病灶局部不均匀增强,内部呈现结节样增强,共4例(10.5%)患者为Ⅳ型。结论周边环状增强是输卵管结核超声造影的常见表现,超声造影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输卵管结核病灶的增强情况,为输卵管结核的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医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中随机抽选9例共17条肾动脉(其中1例属于肾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常规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并依据彩色多普勒的血流信号、肾动脉和肾动脉的开口处峰值流速等是否狭窄,同时和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超声造影剂静脉注射8——15s之后,肾动脉具有显影并且到达了最大强度,增强的平均时间是530±32S。超声造影之后16条肾动脉出现显示,都能够观察到其不断增强的彩色血流信号,其肾动脉狭窄的有8条,有1条的狭窄并不明确,确诊之后属于轻度狭窄,有1条不显影而被确证属于闭塞。结论采用超声造影能够增强肾动脉狭窄血流显示,和常规的超声相比较超声造影和血管造影显示具有良好一致性。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直肠腔内灌注胃肠声学造影剂后肿块灰阶超声特征,及患者静脉内注射微泡造影剂后病灶微循环灌注特点。按照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级,包括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其中极低度危险性与低度危险性为低危组,中度危险性与高度危险性为高危组。对照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评估不同危险度间质瘤的不同超声表现。结果11例直肠间质瘤中,低危组7例(63.6%),超声表现为肿瘤直径<5c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低回声为主,整体均匀低增强,液化坏死少见;高危组4例(36.4%),表现为体积≥5cm,形态不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整体不均匀高增强,见丰富或粗大血管,液化坏死区常见。直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与病灶大小、内部有无液化坏死、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关,与病灶边界、形态无关。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90.9%(10/11);超声灌注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72.7%(8/1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可对直肠间质瘤定性并评估其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