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肩周炎采用中药、温针灸综合治疗要领,关于针灸治疗学的33例举例比力。结果观察组有屈从95.2%与比力组有屈从70%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好于中药效果,三个疗程就得到满意疗效。
简介: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温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2例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3例,予推拿手法松解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89例,予温针灸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5.6%,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治愈率为11.2%,总有效率85.4%,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有明显增加(P〈0.01,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周围炎疗效优于单纯的温针灸治疗。
简介:目的:比较温针灸结合康复理疗、单纯温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差异,及对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温针灸组、康复组,每组30例。其中针康组穴取C3—C7夹脊穴行温针灸结合牵引、磁疗等康复理疗;温针灸组予单纯温针灸治疗,康复组行单纯康复理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TCD)所测定的患者VBA血流动力学参数Vp、Vd、Vm、PI值为疗效评定指标,结合临床治愈率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VBA血流动力学观察指标Vp、Vd、V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康组各观察指标均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针康组临床治愈率为70.0%(21/30),优于温针灸组53.4%(16/30)和康复组53.3%(16/30)(均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温针灸和康复理疗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温针灸改善0-3岁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便于为脑瘫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方法在我院住院治疗的0-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瘫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法。通过GMFM-66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脑瘫患儿经过三个月的治疗,GMFM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温针灸可以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GMFM评分,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简介:目的:探索刺激穴位时的信号传导通路,为揭示针灸治疗耳鸣的神经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穴位组、风池穴和翳风穴组,每组8只。在麻醉状态下针刺20min2,h后灌流、固定、取脑、切片;免疫组化法显示Fos阳性神经元,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分别计算相关核团的Fos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结果:针刺右侧风池穴后,Fos阳性神经元特异地分布于Sp5C左外侧、右外侧;针刺右侧翳风穴后,Fos阳性神经元密集地分布于Sp5I左外侧、Sp5I左腹侧;在脑干听觉核团、RMg、ROb、DR等中缝核团亦分布有较多的Fos阳性神经元。结论:刺激风池穴和翳风穴的信号向三叉神经脊束核有主要的传递位点,并能激活脑干听觉核团和中缝核团的神经元。提示针刺风池穴和翳风穴,其传入信号可通过三叉神经系统影响听觉系统和中缝系统神经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