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淋巴增生又名Castleman病(Castlemandisease,CD),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1]。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及上海瑞金医院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2~68岁,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巨淋巴结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巨淋巴增生的CT影像诊断与分析,提高对巨淋巴增生的认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巨淋巴增生的病例,结合CT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本组6例病例中,局限型4例,弥漫型2例,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多较清楚。结论巨淋巴增生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肿块内分支样钙化及裂隙样低密度应考虑本病,确诊仍需病理证实。

  • 标签: 巨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诊断 CT 增强强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后巨淋巴增生的CT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增生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增生,透明血管型。结论对于膜后巨淋巴增生的患者,必须要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来进行诊断,具有特征性的CT增强表现,确诊后进行手术切除,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确定诊断结果。

  • 标签: 腹膜 巨淋巴结增生症 CT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16年6月7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泌尿外科对近期诊疗的1例左侧腹膜后巨淋巴增生(Castleman’sdisease,CD)疑难病例进行了学术讨论。讨论由泌尿外科谭万龙教授主持,病理科李学农教授、放疗科袁亚维教授、影像中心冯婕教授、肿瘤科李荣教授以及泌尿外科吴芃教授、李飞主治医师等共同参与了讨论,现将讨论内容整理如下。

  • 标签: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 泌尿外科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 学术讨论 疑难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的CT和MR的影像表现,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取2016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为巨大淋巴增生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的影像学表现,并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7例病灶为局限型,病理为透明细胞型,余3例为弥漫型,病理类型为浆细胞型(1例)和混合型(2例)。另外,有5例患者的病灶周围有子灶表现,6例可见周围血管迂曲增粗,7例病灶内见钙化点(灶)。10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方式近似血管的强化方式(动脉期明显强化),6例病灶表现为中度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5例周围可见子灶,子灶的强化方式与主病灶的强化相同。结论:CT以及MR能够清晰的显示巨大淋巴增生的特点,通过熟悉了解这些影像学特征,可以帮助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的确诊及确认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CT MR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诊断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的诊断价值。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增生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诊断 诊断准确率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增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巨大淋巴增生的8例患者为观察组,以临床综合诊断或者经病理确诊但影像表现不典型的纵膈与肺门区团块病变1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肿块影像与强化扫描特点予以观察。结果8例LCD患者中,病灶位置1例在左肺门淋巴,6例在纵膈,均属于透明血管型;其余1例在右肺门淋巴,属于混合型。8例LCD患者的CT平扫表现是边界清晰,显示为结节与球形软组织密度影,1例患者病灶处可见片状、分支钙化,4例患者病灶处可见条状、斑片状、分支低密度影。强化扫描后,7例病灶透明血管型患者中,3例病灶处可见粗大滋养血管;1例病灶综合型患者影像呈现中度增强。与支气管腔内类癌相比,透明血管型患者的CT强化最大值明显较小;与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纵膈及肺门淋巴结核、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相比,透明血管型患者的CT强化最大值明显较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特征显著,对LC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 标签: 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T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巨淋巴增生患者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100例患者均在医院腹部巨淋巴增生者,时间:2019年5月--2024年5月,均进行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者75.00%、浆细胞型者17.00%、混合型8.00%;肿瘤位于腹膜后腔者60例、上腹腔内者16.00例、肝门与腔静脉间者13例、腹盆腔交界区域者11例,肿瘤大小(47.51±38.62)mm,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形态规范;CT值25~51HU,经过平扫后密度呈现为呈等或略低,密度均匀者72例、密度不均匀28例,并且病灶内的影像学钙化影呈现为弧形、点状、放射状或者分支状。结论 腹部巨淋巴增生主要以单发强化肿块为主,并且肿瘤密度均匀以及边缘光滑,病灶内存在不同类型的钙化,患者出现腹部单发强化肿块的话主要重点考虑,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 CT影像学特征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测,了解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2例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增患者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对这2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1例患者为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T下的呈现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密度均匀的结节,边缘较为清晰,呈现出均匀强化表现,无坏死或者囊变、钙化的情况出现;另一例患者多中心型,混合型,在CT检测下呈现出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清晰,而表现出不均匀强化的情况,无钙化、囊变或者坏死情况。结论:影像学检测能够反应出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的病理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淋巴病变疾病。

  • 标签: 血管滤泡性 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学表现 临床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  报告1例误诊为“皮肤疖”的皮肤型窦状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病。患者女 37岁,左面颊红斑丘疹1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面颊可见一处蚕豆大小红肿性斑块,边界清,质硬,边缘可见红褐色丘疹。组织病理:真皮层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团块状浸润;组织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染,部分胞浆泡沫化,少许淋巴细胞穿入组织细胞。诊断:皮肤型窦状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病。面部皮损予手术切除,术后未见新发皮疹,随访中。

  • 标签: []  窦状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 皮肤 面部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累及胃、腹膜后淋巴,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患者男,42岁,骨髓活检示骨小梁旁见成片分布的梭形细胞。胃角黏膜活检示黏膜固有层见散在分布、胞质透亮的肥大细胞。腹膜后淋巴活检示肥大细胞紧密聚集、弥漫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肥大细胞及梭形细胞均阳性表达CD117、CD2及CD25。分子检测:KIT D816V 突变。病理诊断为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标签: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分析,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理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得出结论确诊完全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上需与恶性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病理诊断 鉴别
  • 简介:患者女,40岁。因右上腹包块3年于2008年7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于右上腹可触及一约6cm×6cm大小包块,质韧。边界清楚,可推动,无明显触痛;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4.3μg/L,癌胚抗原2.6μg/L,CA19-932kU/L,CA12523kU/L。腹部B超:上腹部可见一8.0cm×6.8cm大小较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

  • 标签: 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 肠系膜 右上腹包块 血清甲胎蛋白 入院查体 实验室检查
  • 简介:摘要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肿瘤,可累及骨髓、淋巴和脾脏等部位。骨髓穿刺活检多见,淋巴为首次活检诊断极具挑战性。该文讨论肺癌术后多发淋巴肿大病例,形态学上滤泡间区大量浆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支持B细胞和浆细胞,分子检测B细胞克隆性重排和MYD88突变。LPL形态学及免疫表型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类似,给临床病理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需提高警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