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016年1571例死亡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死亡病例的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看出,2014年死亡病例有486例(30.94%),2015年有519例(33.04%),2016年有566例(36.03%);其中≥60岁以上患者有949例,占60.41%,2014年有291例(18.52%),2015年有308例(19.61%),2016年有350例(22.28%),三年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101,0.582,0.198,P>0.05)。其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有173例,占11.01%,脑血管疾病有71例(4.52%),心脏疾病有42例(2.67%),高血压有21例(1.34%),糖尿病有13例(0.83%),肺部感染有10例(0.64%),尿毒症有5例(0.32%),慢阻肺有4例(0.25%),其他有7例(0.45%),其中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慢阻肺高(χ2=3.916,P<0.05)。且死亡病例患者中呼吸衰竭居多,占39.02%,心脏衰竭患者33.61%,消化系统衰竭有20.94%,脑衰竭有10.44%,全身衰竭有8.59%,肾脏衰竭有6.49%,其中呼吸、心脏衰竭发生率比其他脏器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1,7.786,30.102,25.526,15.630,4.046,22.941,18.801,P<0.05)。结论我院2014-2016年死亡病例数量日趋增长,其中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较多,应受到临床重点关注,并伴有多处脏器衰竭现象,因此应加强老年患者慢性病防治工作,为其预后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2011—2019年HIV/AIDS患者死亡报告的情况,包括上报延迟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我国HIV/AIDS患者死亡后6个月内上报的构成比变化趋势进行描述,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IV/AIDS死亡病例迟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9年我国报告HIV/AIDS患者死亡241 019例,纳入研究237 282例,2011—2018年死亡后6个月内上报占比呈下降趋势(APC=-0.57%,p=0.047);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少数民族(OR=1.34,95%CI:1.29~1.39)、职业为家政家务及待业(OR=1.52,95%CI:1.48~1.61)、学历为高中及以上(OR=1.15,95%CI:1.09~1.20)、确诊年龄在45岁以上(OR=1.16,95%CI:1.12~1.21)、确诊年限超过6个月(OR=1.63,95%CI:1.57~1.70)、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OR=1.21,95%CI:1.13~1.30)或注射吸毒(OR=1.26,95%CI:1.17~1.36)及户籍地与上报地不一致(OR=1.08,95%CI:1.04~1.13)较易出现迟报;离异或丧偶(OR=0.87,95%CI:0.84~0.91)、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OR=0.78,95%CI:0.76~0.81)、死亡地点位于医疗机构(OR=0.90,95%CI:0.86~0.94)及死亡前一次随访未失访(OR=0.25,95%CI:0.24~0.26)发生迟报的可能性较小。结论2011—2019年我国死亡HIV/AIDS患者91.63%可在6个月内上报,2011—2018年死亡HIV/AIDS患者6个月内上报的占比略呈下降趋势;少数民族、从事家政家务及待业者、高中及以上学历、确诊年龄在45岁以上、确诊年限超过6个月、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或注射吸毒及户籍地与上报地不一致为迟报的危险因素,离异或丧偶、接受抗病毒治疗、于医疗机构死亡、死亡前一次随访未失访为迟报的保护因素。
简介:本市1987—2001年糖尿病15年均死亡率17.05/10万(标化死亡率19.36/lO万).占全死因的2.96%,居第8位。死亡趋势:1987年糖尿病死亡率为7.07/10万(标化死亡率8.34/10万)。至2001年达到1998/10万(标化死亡率22.87/10万),相当于1987年死亡率的282.60%(标化死亡率相当于1987年的274.22%).15年间死亡率增加了182.60%(标化死亡率增加了174.22%)。1999年死亡率达最高,为24.08/10万(标化死亡率27.65/10万)。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随年龄增大死亡率也随之增高。每个死亡者平均寿命损失年为10.16年.男为11.6年,女为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