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水泥螺钉在伴骨质疏松的椎体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患者伴骨质疏松的椎体退变性疾病12例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骨水泥螺钉治疗,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疼痛情况。结果:在疼痛情况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骨水泥螺钉来治疗伴骨质疏松的椎体退变性疾病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疼痛情况,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边内固定加对侧椎旁植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月,单边内固定加对侧椎旁植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8~67岁,平均58.6岁;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伴节段不稳23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10例,双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10例。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3天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1.8±0.2)、(18.6±2.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7.8±0.8)、(53.6±3.5)(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33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3%。结论采用单边内固定加对侧椎旁植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腰椎退变自然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科37例行腰椎后路固定椎间融合术和48例行保守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研究,定期行MRI检查,并以ODI及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椎间盘退变有无差别,评估临床疗效与ASD相关性探讨ASD与自然病程的关系。结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手术组ASD致椎间盘退变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且与手术存在相关性。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腰椎融合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等变化不可避免导致了ASD的进展,且这种变化较自然病程更为明显,对于存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骨质疏松等,同时慎重考虑融合方式及内固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0~2012年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37例患者及48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Dynesys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Dynesys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PCU管,将PET绳索穿入PCU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P<0.05);VAS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P<0.05);VAS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
简介: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 50例患者实施常规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 50例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 分析 VAS评分、 ODI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 VAS评分、 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对照组低,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术前采用3D打印仿真脊柱模型体外模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2年5月的40例腰椎退变性患者资料,随机分为2组:3D打印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OLIF,对照组行OLIF,20例/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进行评估;摄腰椎正侧位X线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放射显露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3D打印术前规划O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可行性,手术效果良好,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9~81岁,平均65.1岁。均采用Quadrant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随访观察VAS评分、ODI指数、Macnab评级。结果手术时间110~225min,平均145.3min;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5d(7~12d)。所有患者最少随访12月。腰痛VAS术前评分(6.82±0.34)分,术后(3.11±0.73)分;腿痛VAS术前评分(8.03±0.59)分,术后(3.52±0.32)分;ODI术前指数(76.37±5.13),术后(32.58±3.43)。根据Macnab评级,优36例(78.2%),良10例(21.8%)。结论Viper联合Quadrant通道TLIF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
简介:摘要腰椎关节突关节(FJ)是椎体后的一对小关节,是腰椎节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引导、控制脊柱的运动方向、活动范围并承受脊柱一定负荷的作用。目前,FJ结构的异常如关节面角度改变、双侧角度不对称、纵向关节的形态移行变化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影响,还不十分明确。有研究表明,关节形态的改变可来自先天或关节炎症后的重塑,且关节的异常形态可通过影响应力-应变关系和瞬时旋转轴,而造成FJ以及椎间盘的损伤和炎症,并致使腰椎发生退变性疾病。本文对FJ解剖结构异常的原因,及其生物力学机制和退行性变的过程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FJ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临床体会.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椎间盘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及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1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53.2岁.合并腰椎不稳11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2例,巨大椎间盘突出症2例.均为单节段L3/4节段2例,L4/5节段8例,L5/S1节段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0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7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25±1.1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5±1.13)分和(1.15±0.3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椎旁肌剥离少、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关键词椎间盘镜,腰椎退行性疾病椎间融合,经皮椎弓根螺钉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03-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应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与传统后路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TLIF)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50例分为两组行MIS-TLIF治疗的15例纳入观察组,行TLIF治疗的35例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2.01±0.49cm)、住院时间(6.53±1.84d)、术中出血量(258.55±62.67ml)显著优于对照组(7.10±0.56cm、9.55±2.09d、335.35±78.05ml),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2.13±0.26分)、ODI评分(25.05±1.2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79±0.25分、21.37±1.36分),P<0.05;两组术后融合率相当(P>0.05)。结论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给予MIS-TLIF与TLIF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