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合成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方法以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运用1H-NMR和MS法对合成的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结果合成了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及数十种合成中间体,1H-NMR和MS法对3-氰基喹啉类细胞表皮抑制剂中间体进行了结构确认。结论此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
简介:摘要为研究宫缩抑制剂在早产治疗中的临床表现,针对早产患者平均给予宫缩抑制剂硫酸镁、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钙拮抗剂、缩宫素受体拮抗剂进行临床治疗。根据临床效果发现,宫缩抑制剂治疗早产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口服硝苯地平,其相对于其余三种治疗方法,更加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得到许多患者的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被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列为一线抗高血压药,ACEI还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可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论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旨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简介:11的探讨荆防败毒散加味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相关皮肤毒性及对肺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应用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荆防败毒散加味,观察两组EGFRIs的皮肤毒性、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皮肤毒性发生率为43.33%,其中轻度33.33%,中度6.67%,重度3.33%;对照组为71.4%,其中轻度10.71%,中度39.3%,重度21.43%。疾病控制率:治疗组DCR为80%对照组为78.6%。生活质量:治疗组QOL评分提高率为76.67%,对照组为50%。结论荆防败毒散加味可有效降低EGFRIs相关皮肤毒性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改善生活质量,且疗效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在狼疮肾炎长期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7例狼疮肾炎患者病例资料,在激素和环磷酰胺诱导治疗后,观察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维持治疗后患者尿蛋白、肾功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C3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环磷酰胺组1例随访10年,尿蛋白、血沉、尿红细胞和补体均正常,肾功能肌酐轻度升高,6例患者坚持治疗2年,各项指标明显缓解,3例患者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未能坚持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硫唑嘌呤组1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各项指标稳定,未见不良反应;1例患者因血压高口服卡托普利,出现粒细胞缺乏;霉酚酸酯组2例患者维持治疗6年,蛋白尿明显降低,肾功能、血沉和补体正常,未见副作用;来氟米特组1例患者因血压明显升高,肾功能肌酐升高而退出,2例患者维持治疗3年,各项指标稳定。结论狼疮肾炎维持治疗可选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疗效较好,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复发率高,其中硫唑嘌呤、霉酚酸酯和来氟米特患者耐受性好,副作用相对较小,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个体化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肝脏移植治疗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案的不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为传统免疫抑制方案应用时期。第二阶段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为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应用时期。结果第二阶段良性疾病及恶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同第一阶段的生存率相比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各组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与第一阶段相比无差异,第二阶段各组感染的发生率、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第一阶段的发生率。结论针对不同病情患者,采用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使用剂量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分别收集对比硫唑嘌呤(AZA)治疗克罗恩病(CD)36例和30例;6-巯基嘌呤(6-MP)治疗克罗恩病(CD)65例;AZ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48例;环孢菌素(CsA)治疗炎症性肠病11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AZA治疗CD2.0~2.5mg/kg?d36例4个月、2.5mg/kg?d30例12个月、治疗UC48例12个月;应用6-MP和安慰剂治疗CD12个月;应用CsA治疗UC和CD。以上各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AZA/6-MP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CD病例,50%~70%患者可减少激素用量乃至停用激素,且可用作维持治疗。CsA治疗重型UC患者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