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严重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疗效.。方法采用血细胞分离机程序性血浆单采患者血浆,回输正常人新鲜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血浆代用品,治疗12例患者,男5例,女7例,每次置换血浆量1375±256ml,置换2-3次,间隔3-4d。结果12例患者置换治疗后1周、2周、3周血红蛋白逐渐上升,溶血现象逐渐减少,置换过程有轻微不良反应,都能耐受,顺利完成。结论血浆置换对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采用相关的护理措施,探讨和分析其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136例新生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分成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 68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 试验组患者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几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患者进行必要的针对性护理,有效地预防患者发生其他并发症等,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对微柱凝胶法(MGT)配血次侧凝集的分析及对临床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MGT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对配血次侧凝集,抗筛阴性、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做DAT。结果1796次交叉配血中,次侧凝集203例,且DAT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DAT阳性率占11.25%。其中重症监护室(ICU)重症患者132例(65.0%),肿瘤/癌症29例(14.3%),消化系统19例(9.4%),血液系统10例(4.9%)、骨科手术9例(4.4%)、神经内科系统4例(2.0%)。结论DAT阳性是影响患者贫血状态和导致MGT交叉配血次侧凝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去除造成DAT阳性的因素,结合病情、用药情况、有无输血史及输血不良反应史等,根据次侧凝集强度,选择适合的血液品种和数量输注,以保障临床输血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期间6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满足研究条件,对本组患者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血液制品输注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结果本组患者均结合自身血清学特征,严格按照交叉配血相合或者最小不相合血制品输注,结果显示本组69例患者共接受126次输血治疗,无不良反应病例,可进输血疗效评估81次;根据交叉配血结果,分为相合组和最小不相合组,2组有效率(54.17%VS50.88%)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按照红细胞成分,分为洗涤组和非洗涤组,2组有效率(72.73%VS73.3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输血治疗,同型洗涤细胞和非洗涤细胞输注均相对安全,输注最小不相合血制品也比较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型血清学检测的方法,研究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4月送检血样870份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来检测红细胞的致敏情况,并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药物包被法、免疫复合物法来检测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中的药物抗体。结果在本次检测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果有148例,药物包被法对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4例,免疫符合法检测出头孢菌素抗体3例。结论药物诱导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检测中,为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可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浆和红细胞放散液药物抗体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随机挑选7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结果对照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97.1%,观察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88.6%,两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ABO+Rh甚至kidds系统同型输注方法和”O”型洗涤红细胞的输血方法均能够有效降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究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随机挑选 7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结果:对照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 97.1%,观察组贫血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 88.6%,两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实施 ABO+Rh甚至 kidds系统同型输注方法和” O”型洗涤红细胞的输血方法均能够有效降低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可靠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案。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临床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共计62例。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观察两组实施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以及临床护理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输血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本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输血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甲组患者的Hb、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甲组显著低于乙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4153,P=0.0200)。结论成分输血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可靠选择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两年期间就诊的2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以口服叶酸(一日0.5mg)以及泼尼松(一日0.75~1.00mg·kg-1,两周之后泼尼松减至一日0.75mg·kg-1,进行到第三周再降至每日0.5mg·kg-1使用一周)。实验组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一周一次,370mg·m-2,如重度贫血或有贫血临床症状给予输红细胞改善)。两周患者治疗一个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实验组出现1例过敏反应的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症状消失。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中采用 C 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 2016 年 8 月 ~2018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60 例输血且出现了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的病患,其中出现非溶血性发热病患 30 例设为 A 组,出现非溶血性过敏病患 30 例设为 B 组,另外选取无不良反应病患 30 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病患的 C 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并对比。 结果 三组病患输血前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A 、 B 组输血前后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A 、 B 组输血后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当输血病患出现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时,病患的 C 反应蛋白水平增高,提示,其可较好诊断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