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心螺钉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经舟骨周围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2018年6至2020年2收治的经舟骨周围脱位患者13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背侧手术入路切开行空心螺钉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随访观察6个,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舟骨或骨坏死情况。结果13例患者舟骨骨折全部愈合,按照Coon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1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3%(12/13),患者均未出现舟骨或骨坏死。结论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经舟骨周围脱位的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骨折 关节脱位 舟骨 月骨 腕关节 骨钉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治疗距复杂骨折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本院于2019年2-2020年4收治的距复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排序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非截入路手术)和研究组(34例,接受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对比患者治疗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对比后可知,研究组患者AOFAS评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距复杂骨折脱位采用经外踝上截入路手术,在保证治疗安全的同时,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后踝和后足的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外踝上截骨入路 非截骨入路 距骨复杂骨折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至2018年1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关节炎,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三维CT最大内切球法分析单侧髋臼周围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对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产道影响的可行。方法选取62例行单侧PAO手术的育龄女性DDH患者,采集手术前后骨盆CT的"DICOM"数据,用最大内切球法在医学影像交互软件(the medical imaging interaction toolkit,MITK)上测量25层产道的大小(即最大内切球直径)。于手术前后骨盆站立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髋臼倾斜角(Tönnis角)和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根据LCE角大小将患者分为严重组(LCE≤0°)和非严重组(0°<LCE<20°)。结果PAO术后坐骨棘以上(1~20层)产道变窄,手术前后最大内切球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值的均值范围为0.86~5.95 mm;坐骨棘以下(21~25层)手术前后最大内切球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髋臼截块前上缘(1~13层)变窄明显(手术前后差值的均值范围为4.23~5.95 mm);髋臼截块前缘耻骨支下缘与闭孔后缘上部之间的区域(5~10层)变窄最多(5.62~5.95 mm)。手术前后产道最窄位置均在坐骨棘平面(20层),术前最大内切球直径为(105.34±7.16)mm,术后为(104.47±7.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8,P=0.032)。髋关节旋转中心内移与1~20层产道变窄呈正相关,Tönnis角变小与1~10层产道变窄呈正相关,LCE增大与2~5层产道变窄呈负相关(P<0.05)。髂坐线与股骨头内缘的距离对1~20层产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0.27~0.50,P<0.05)。身高与术前、术后产道最窄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r=0.565,r=0.586,P<0.001)。严重组与非严重组手术前后产道及产道变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0.655,P>0.05)。结论单侧PAO引起坐骨棘以上产道变窄,轻度影响产道最窄位置(坐骨棘水平)。单侧PAO不会影响产道正常的DDH育龄女性患者正常胎儿的正常分娩。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分娩,产道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神经传导 肌电图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于我院2019年6-2020年12行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2组,参照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讨组41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着重分析其护理要点。结果 研讨组患者中B级、C级、D级例数均低于参照组,而E级例数高于参照组,P值<0.05,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可推广。

  • 标签: 下颈椎骨折脱位 前路复位 减压植骨术 护理要点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终板间自体粒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的疗效,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腰椎间融合器植融合术比较。方法分析2011年6至2018年6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中老年腰椎失稳腰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0.6±3.7)岁,其中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终板间自体粒移植融合术(终板组),另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器植融合术(对照组)。术后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术后配支具下床时间。术后2年内固定去除时比较两组终板间隙CT平描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终板间隙高度因承压承旋下降值、腰椎前曲度下降值、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比较术后约3、6个、1、及2年时内固定去除时两组X线像显示的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结果 患者资料收集范围均分别为住院病历资料、随访资料及内固定去除时病历资料,其中内固定去除时间为术后(23.6±2.2)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23.6±30.4)、(141.7±28.4) min,术后失血量(164.3±50.7)、(193.4±60.8) ml,术中术后输血例数14例、15例(两组每例均2 U),术后引流量(350.1±72.4)、(390.3±99.1) ml,引流管拔除时间(73.0±0.6)、(74.0±1.90) h,术后终板间隙(12.6±0.2)、(11.9±1.0) mm,腰椎前曲度(16.1±1.0)°、(15.8±1.9)°,配支具下床时间(7.6±0.9)、(6.8±0.5)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约2年时两组CT平描终板间隙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8.2±21.7)%、(39.8±13.7)%,移植物松动退出分别为0例、1例,终板间隙下降值分别为(1.2±0.3)、(1.8±0.6) mm,腰椎前曲度下降值分别为(1.1±0.2)°、(1.9±0.9)°,JOA腰背痛评分分别为(0.76±10.7)、(0.87±8.7)分。其融合面积、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2指标P<0.05,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下降值、JOA腰背痛评分3指标接近但终板组优于对照组。X线像示终板组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3个月内差于对照组,术后6个时开始一致,至1、2年时两组相同。结论中老年骨化的腰椎终板间行自体粒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与椎体间融合器植融合术比较,其融合面积大,椎体间隙稳定程度高,腰背疼痛减轻。

  • 标签: 腰椎 脱位 移植 椎体终板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的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于我院2019年6-2020年12行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2组,参照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讨组41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着重分析其护理要点。结果 研讨组患者中B级、C级、D级例数均低于参照组,而E级例数高于参照组,P值<0.05,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功能,可推广。

  • 标签: 下颈椎骨折脱位 前路复位 减压植骨术 护理要点分析
  • 简介:摘要使用抗生素水泥占位器的二期翻修一直是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目前常用的添加到水泥中的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万古霉素。如果细菌对这些药物耐药或患者无法耐受这些药物时,需要除了氨基糖苷类和糖肽类以外的药物来治疗和预防假体周围感染。达托霉素对骨骼的渗透性能好,对产生生物膜的葡萄球菌显示出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或替加环素相似或更高的疗效。这些特点对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达托霉素 抗生素骨水泥 假体周围感染 万古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发育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2015年12至2018年6采用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术治疗DDH患者40例(关节囊切开组),男3例、女37例,年龄(31.08±11.24)岁;2018年7至2019年6采用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DDH患者21例(髋关节镜组),男2例、女19例,年龄(33.25±11.70)岁。术后6个和12个随访,评估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HOS-ADL)。结果两组术前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分别为8.53°±9.09°和9.15°±10.86°,前方中心边缘(anterior center edge,ACE)角分别为13.69°±12.43°和7.18°±15.74°,Tönnis角分别为20.12°±6.24°和22.13°±8.86°,外凸指数分别为38.97%±7.55%和37.64%±1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镜组中α角>50°者17例、关节囊切开组31例,两组合并Cam畸形(α角>50°)的发生率分别为81%(17/21)和78%(3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6)。术后1年两组DDH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LCE角分别为34.29°±5.07°和32.76°±9.48°、ACE角分别为32.87°±4.23°和30.26°±5.39°、Tönnis角分别为-1.82°±5.88°和2.16°±7.89°、外凸指数分别为16.81%±4.53%和18.20%±9.1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α角分别为39.27°±6.73°和39.20°±5.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9,P=0.969)。术后6个两组mHHS评分、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73.95±10.18)分和(65.90±7.84)分、(79.61±7.65)分和(73.00±11.07)分、(67.55±8.52)分和(76.70±4.87)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mHHS评分分别为(87.90±4.34)分和(86.50±5.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5,P=0.261);髋关节镜组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分别为(88.71±4.49)分和(90.33±2.71)分,高于关节囊切开组的(82.17±5.23)分和(87.12±3.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6,3.800;P<0.001)。结论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手术。

  • 标签: 截骨术 髋脱位,先天性 关节镜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周围面瘫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机制较为复杂。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疗效显著,且影响针灸治疗周围面瘫的时间因素有很多。本文拟从针刺的介入时间、间隔时间和留针时间这三个方面,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意义。

  • 标签: 面瘫 针灸 时间 效应
  • 简介:摘要:周围面瘫又称面部神经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诱因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神经存在非特异性炎症,致使周围面部肌肉瘫痪而导致的。相关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周围面瘫发病率约为0.04%,发病后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不同体质患者出现症状也不尽相同,通过部分患者可以了解到下述临床症状信息:如味觉失灵、口眼歪斜、面部肌肉松弛、眼睑闭合不全、无法做出表情等,给患者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该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常因为五官不正而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出现抑郁前兆,其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这对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消极影响,所以周围面瘫发病及治疗期间,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面部神经 治疗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实施髋臼成形式骨盆截术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1至2020年1,抽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儿童7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5例。参照组采取闭合复位治疗,实验组采取髋臼成形式骨盆截术治疗。检验CE角度、髋臼指数、股骨颈前倾角、髋关节功能、各手术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CE角度高于参照组,髋臼指数、股骨颈前倾角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程度、Harris评分高于参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实施髋臼成形式骨盆截术治疗,髋关节改善明显,各手术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髋臼成形式 骨盆截骨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二腹肌大转子截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至2016年12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治疗的39例高位髋臼后壁骨折合并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截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截组患者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单纯K-L入路进行手术。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术后随访(48±11)个月。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1、1.52、1.22,χ²=2.02,均P>0.05)。虽然截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与对照组相当(95.5%比88.2%,χ²=0.05,P=0.81),但截组复位优的比例较高,患者FRS评分及EQ-5D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85±13)比(80±15)分和0.86±0.12比0.80±0.17,t=2.87、3.47,均P<0.05]。结论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截治疗合并髋关节脱位的高位髋臼后壁骨折有利于术野的暴露和操作,与传统K-L入路相比临床疗效更为满意。

  • 标签: 髋臼骨折 关节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