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史摘要患儿,男,30日龄,汉族,江苏省昆山市人。因“皮肤黄染15d”于2004年1月29日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患儿2004年1月1日出生,系第4胎第1产,孕36周加5d自然分娩,出生体重2065g,Apgar评分1min9分,5min10分,羊水Ⅲ度污染。因生后不吃、少哭,立即入上海市某医院诊治,住院期间无发热,心、肺、肝、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因考虑宫内感染,先后检查血甲肝IgM、抗HCV、TORCH全套IgM和EBV-IgM均阴性,HIV和梅毒血清学试验阴性,乙肝除HBsAb阳性外,其余血清学指标HBsAg、HBeAg、HBeAb和HBcAb均阴性。住院首日尿常规:WBC20~25个/HP,第3和第4天复查均正常。肝功能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见表1。以青霉素、头孢噻肟抗感染及支持治疗12d,出院时胃纳可,尿液清,皮肤黄染“不明显”。出院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感染。2004年1月14日发现皮肤黄染明显,伴少吃、少哭和反应差,入江苏省昆山市当地医院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头孢他定抗感染,腺苷蛋氨酸利胆保肝治疗,胃纳转好,精神渐好转,皮肤黄染减轻。2004年1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9月龄婴儿屈光状态及其胎婴儿期的影响因素,为屈光异常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监测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至2019年积累的屈光筛查记录,纳入16 746名9月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儿保体检记录和问卷调查资料采集9月龄前的影响因素,对屈光状态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胎婴儿期因素与各类可能屈光异常的关联。结果:9月龄婴儿球镜度P5~P95为+0.50~+3.00 D,柱镜度P5为-2.50 D。屈光可能偏近视、屈光可能偏远视、可能散光及可能屈光参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6%、11.13%、25.58%和8.29%。在控制性别和遗传因素后,冬季出生、经常看电子产品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近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35、1.55);夏季及秋季出生、早产、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P80与较高的屈光可能偏远视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67、1.62、1.80、1.22);夏季出生、9月龄体格百分位数≥P80、9月龄采用人工喂养与较高的可能散光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1.92、1.42、1.19)。每日户外活动时长>0.5 h与较低的各类可能屈光异常发生风险有关(调整OR=0.71~0.80)。结论:9月龄婴儿各种可能屈光问题的检出率为8%~25%,散光比较突出。具有早产、父母屈光异常、较大体格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应作为屈光筛查和随访的重点。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儿童保健门诊 6月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以降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 2019年 1-6月在我中心儿保门诊体检的 6月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孕周、出生体重、性别、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 6月龄时血常规检查结果等,分析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在 429例研究对象中,以 6月龄时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为判定标准,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有 71例,患病率为 16.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婴儿 6月龄的缺铁性贫血与母亲文化,辅食添加早晚、是否早产、出生体重有显著性关联( p﹤0.05),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和 6月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在 6月龄时高发,母亲文化低、辅食添加不及时、早产、出生体重低是 6月龄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出生,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加强对低学历母亲的健康教育和育儿知识指导,以降低婴幼儿贫血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电子胃镜检查在0~3月婴儿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方法对177例0~3月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婴儿应用日产奥林巴斯电子胃镜GIF260或GIF230进行检查,65例患儿操作中采用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全程监视心率、心律、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上消化道异物者同时行异物取出术;上消化道出血者发现出血灶并有活动性出血予胃镜下喷洒止血药物止血;胃扭转同时行胃镜下整复;食管狭窄部分可行食管扩张术。结果全部患儿都顺利接受胃镜检查且耐受良好。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胃镜检查有阳性发现者42例。104例反复呕吐患儿胃镜检查有阳性发现者92例。5例上消化道异物全部经胃镜取出,22例上消化道出血予胃镜下喷洒止血药或电凝止血,3例胃扭转在胃镜下修复。结论婴儿电子胃镜检查安全、直观,是当今诊断婴儿消化道疾病重要的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本研究对8~10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实验室结构访谈,考察了婴儿社会情绪行为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8—10个月婴儿已经出现多种性质、较复杂的社会情绪行为,并且在频率上随年龄变化而增加;负性情绪行为的增长相对较明显,婴儿违反规定和分离焦虑行为在第九个月显著增多。(2)在8—10个月的婴儿中,具有不同社会情绪行为特征的婴儿的年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强负性情绪行为的婴儿在第九个月中显著增多。(3)8—10个月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表现没有显著性别差异,但婴儿的社会情绪行为的发展趋势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婴在分离焦虑、执拗表现频率的增加上高于女婴。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0~5月龄婴儿睡眠状况及喂养方式与睡眠状况的关联。方法2019年2月至8月,基于微信公众号采用标准化“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开展婴儿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的横断面调查,同时收集母婴基本特征及喂养方式等信息。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与睡眠状况的关联。结果共调查到0~5月龄单胎母婴28 444对,来自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婴儿夜晚和白天睡眠时间中位数分别为9 h和6 h,睡眠地点以父母床为主(53.5%,15 221/28 444),仰卧者占46.0%(13 092/28 444),夜醒2次及以上者占84.7%(24 078/28 444),夜醒≥2 h者占58.3%(16 597/28 444),睡眠潜伏期≥1 h者占89.7%(25 523/28 444),喂养时入睡者占比最大(40.2%,11 426/28 444)。纯母乳喂养者7 164例(25.2%),纯奶粉喂养者4 097例(14.4%),混合喂养者17 183例(60.4%)。与纯母乳喂养婴儿相比,纯奶粉喂养婴儿夜晚睡眠时间较短(aβ=-0.14,95%CI:-0.22~-0.06),混合喂养婴儿夜晚睡眠时间较长(aβ=0.08,95%CI:0.02~0.13);纯奶粉喂养婴儿总体睡眠时间倾向少于推荐标准(aOR=1.10,95%CI:1.00~1.21);纯奶粉和混合喂养婴儿睡在独立房间婴儿床可能性更低(aOR=0.50,95%CI:0.44~0.56;aOR=0.35,95%CI:0.32~0.38),纯奶粉喂养婴儿与父母同床睡可能性更低(aOR=0.91,95%CI:0.83~0.99),而混合喂养者与父母同床睡可能性更高(aOR=1.19,95%CI:1.11~1.27);混合喂养婴儿仰卧可能性较高(aOR=1.12,95%CI:1.06~1.18);纯奶粉喂养婴儿夜醒时间达到4 h的可能性较高(aOR=1.12,95%CI:1.01~1.25);P值均<0.05。结论纯母乳喂养是有益于婴儿睡眠时间的最佳喂养方式,但其伴随的睡眠地点、睡眠姿势等睡眠习惯问题应予以重视,以实现婴儿睡眠与喂养的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