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曹魏西晋时期皇帝诏令的非程序化运作主要包括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执行部门的非程序化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密诏四种情况。执行部门及执行过程的非程序化,往往是在皇帝正常行使权力即曹魏西晋前期出现的情况,其作用往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诏令制定的非程序化和密诏,则往往是在曹魏西晋后期,即皇帝大权旁落时期出现的情况,其既是皇帝失去权力的表现和后果,又进一步削弱了皇帝和国家正常权力机关的权力。

  • 标签: 曹魏西晋 诏令 制定 非程序化运作
  • 简介:三国统一的原因众多.本文结合冀朝鼎先生"基本经济区"理论,主要从统一方略的角度对曹魏西晋政权最终完成全国统一进行财政经济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曹魏"发展经济,以守代攻",西晋"积谷养氏,专心东向",是其灭亡蜀、吴,最终实现三国统一的财政经济原因.

  • 标签: 曹魏 西晋 统一方略 财政 经济分析
  • 简介:西晋末年,益州刺史赵廞据蜀叛乱,利用先世同为张鲁旧民并信奉天师道的关陇流民为羽翼。但其合作很快破裂,赵廞旋即败亡。其后不久,以李雄为首的关陇流民与同奉天师道的范长生集团合作,却成功地割据巴蜀,建立了成汉政权。本文通过考察曹魏西晋时期天师道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和分化,指出赵废所信仰的天师道不同于关陇流民,不再具有张鲁时期整合夷夏贵贱,结成政教合一共同体的能力,这是促成赵、李据蜀一成一败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师道 范长生 关陇 曹魏时期 西晋末 州刺史
  • 简介:在中国屯田史上,曹魏屯田规模之大,剥削之酷,对社会及历史影响之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论述文章很多,分歧也较大。屯田始于西汉武皇开边,利用戍卒、弛刑徒在国疆边缘地带屯垦,生产边防用粮,节省军费运输开支。历代电田无不与国防与用兵相联系。三国时魏、吴,蜀三家都进行屯田,在对崎的沿边地带,如曹魏之于淮南、淮北、陇右,吴之于长江中、下游,蜀之于汉中,则为屯

  • 标签: 弛刑徒 黄巾 汉武 屯民 三国时期 陇右
  • 简介:《咬文嚼字》2009年第2期载宋国斌《〈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吗》一文,针对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品三国”系列第二集《真假曹操》关于“《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一语批评说:“中国历来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这是一个常识,不应该出现魏国人编写魏国正史的情况。”

  • 标签: 《魏书》 曹魏 《咬文嚼字》 国人 易中天 宋国
  • 简介:<正>自五十年代至今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有关曹魏屯田的论文,其中多论军屯与民屯,对于士家屯田则所论甚少。主要原因是史料缺乏,我们现就管见所及,提些粗浅的看法。(一)士家屯田的开创清代学者何义门说:“魏制,凡镇守部曲将及外官长吏并纳质任。家口应从坐者,收系保官。”质任古已有之,曹魏予以发展形成了质任制。其直接的原因出于加强对军队将士的控制,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建安二年张绣降曹而又复叛事件。事后曹操对诸将说:“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意即如取绣妻子作为人质,则张绣不敢复反了。出于同样的原因,曹操为了防止士兵的逃亡,则

  • 标签: 屯田 曹操 青州兵 三国志 曹魏政权 冀州
  • 简介:“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对中国当下的学术产生了影响,这种理念被广泛地运用于学术研究的诸多领域。本文以西晋郊祀制度为例,揭示儒学作为大传统如何规范皇帝亲祠、规范郊祀制度,从而使秦汉以来神仙方术与民间淫祠杂祀等小传统淡出郊坛。

  • 标签: 大传统、小传统 王学 郑学 郊祀
  • 简介:敦煌博物馆现藏有一把尺子.2000年4月出土于敦煌市佛爷庙一新店台墓群一聚族葬2号墓葬中。2002年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标签: 敦煌市 西晋 鉴定委员会 博物馆 甘肃省 文物
  • 简介: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用军事管理方式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曹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组织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体现了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国民两便的分配机制和屯田所带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创新的成分。

  • 标签: 曹魏 屯田制 创新
  • 简介:六朝是咏物诗嬗变的重要阶段,相较于两晋和南朝时期,曹魏咏物诗无论是自身创作成就,还是学界的研究状况,都稍显沉寂。然而,曹魏咏物诗的创作自有其独到的特点。且作为咏物诗得以"备其制"的初期阶段,曹魏时期在咏物诗发展嬗变阶段亦有重要地位和意义。文章拟从作家作品概况、题材选择与立意、艺术表现方式三个方面对咏物诗在曹魏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

  • 标签: 曹魏 建安 比体 咏物诗
  • 简介: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 标签: 曹魏 尚实 文体 赞象 铭诔 序作
  • 简介:曹魏封王是三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前贤时修虽有论及,然于细密之处仍有遗缺,特别是其所昭示的政治地理意义,尚缺深入研究。今将相关史料悉数辑出,钩沉索隐、条分缕析,从封王地域和封王层级的变迁比较出发,寻绎曹魏"以郡为国"、"以县为国"往复变更的诸多原因,从而进一步揭示曹魏政治地理因素与政权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政治地理 封王 三国史
  • 简介:众所周知,立碑颂德、刻石纪功为营丧纪事之头等环节,自秦汉时期已蔚然成风,颇为盛行.然曹魏时期葬制相比秦汉奢侈浮华厚葬之风就显得格外俭薄严厉,隶属于葬制的墓前立碑也被封建统治者明文规定限制禁止.“禁碑令”的出台导致了当时葬制格局为之大变,其形式表现为墓前立碑由转入墓内的石质、砖制墓志取而代之.我们究其曹魏时期葬事从俭禁止立碑这一历史现象的缘由,笔者认为无非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而形成薄葬禁碑通行的时代局面.

  • 标签: 曹魏 立碑 禁碑 薄葬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在曹魏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但是最初的教义却只有书籍文献、传教布道,缺少其他的传播形式。佛教教义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使佛教得以进一步广泛传播,中国的佛教音乐,其实是佛教教义与中国音乐的美妙结合。曹操、曹植父子在佛教音乐的形成、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标签: 佛教音乐 汉化 创制 曹魏
  • 简介:<正>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印度,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是佛教初传我国内地并逐渐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

  • 标签: 佛教 西晋时期 佛经翻译 印度 儒家思想
  • 简介:西晋王氏砖志梁永照1979年河南省孟县南在镇河大队农民在南家洼地取土时发现一块墓志,为灰色砖,长48、宽24、厚10厘米,现藏于孟县博物馆。由于种种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情况已无从得知,出土地点也没留存任何迹象。砖表的正反两面共铭刻106字,为隶书。现录...

  • 标签: 王氏 西晋太康 墓志 博物馆 晋武帝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