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耳内镜与显微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Ⅰ型鼓室成形术的9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一组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耳内镜组),共52例(52耳),另一组显微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显微镜组),共44例(44耳)。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鼓膜修补成功率、术耳术前与术后的气骨导差。结果耳内镜组手术时间(50.5±11.2)min比显微镜组手术时间(88.3±12.1)min短(P<0.05)。术后随访3个月,耳内镜组鼓膜修补成功率为92.3%,显微镜组为9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耳内镜组术前气骨导差为(18.8±6.9)dB,术后为(10.2±1.7)dB(P<0.05)。显微镜组术前气骨导差为(17.9±7.2)dB,术后为(11.6±1.2)dB(P<0.05)。两组术后气骨导差较术前均有明显缩小,但术后气骨导差的差异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组与显微镜组相比,耳内镜下Ⅰ型鼓室成形术更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神经根袖套成形术治疗Tarlov囊肿的疗效。方法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1例症状性Tarlov囊肿患者,行显微镜下神经根袖套成形术治疗(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并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结果41例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或12个月)的VAS评分及腰椎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的中位腰椎ODI改善率为72.7%(58.9%,79.7%),其中ODI改善率>75%(优秀)19例、51%~75%(良好)14例、26%~50%(尚可)3例、≤25%(较差)5例,总优良率为80.5%(33/41)。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但无感染;术后第3天1例因交通孔缝扎线松脱引起囊肿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无复发。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镜下神经根袖套成形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Tarlov囊肿对神经根的压迫,症状缓解率高,复发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术后听力改善情况。方法对24例(48耳)双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将病变较重侧作为第一手术耳优先手术,对侧耳为第二手术耳。第一手术耳(24耳)完成鼓室成形术Ⅰ型13耳、鼓室成形术Ⅱ型10耳、鼓室成形术Ⅲ型1耳;第二手术耳(24耳)均施行鼓室成形术Ⅰ型。术中取用第一手术耳侧的耳屏软骨-软骨膜作为双侧鼓膜修复材料,以术后3个月鼓膜情况及纯音听阈结果评估鼓膜愈合成功率及术后听力改善程度。结果24例(48耳)患者术后鼓膜一期完全愈合47耳,愈合率为97.9%(47/48),其中第一手术耳23耳,愈合率为95.8%(23/24),1耳遗留穿孔,门诊换药后愈合;第二手术耳24耳,愈合率为100%(24/24)。术后3个月复查纯音测听,第一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30.59±13.50)dB缩小至(15.39±12.40)dB,差值为-15.2 dB。第二手术耳平均气骨导差由术前(19.72±9.89)dB缩小至(8.98±10.18)dB,差值为-10.74 dB。双耳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02、4.87,P均<0.001)。术后气骨导<20 dB的耳数为68.8%(33/48)。48耳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面瘫、味觉改变及眩晕等并发症。结论双耳同期鼓室成形术,术后鼓膜愈合率高,术后听力明显改善,出现医源性感音神经性聋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并能节省住院时间及费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中耳炎患者经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择100例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粘连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病例,并根据治疗方式展开研究,其中50例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并纳入参照组,另外50例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并纳入研究组,分析治疗效果,并以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情况、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各项统计数据为判定依据。结果:两组数据对比,治疗后患者听力评分,研究组较低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数据间差异明显,以研究组具有优势性(P<0.05)。结论:粘连性中耳炎患者经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患者听力恢复效果较好,并且并发症较少,治疗有效率提升,效果患者满意,具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耳内镜干、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疗效,评估湿耳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40例耳内镜下Ⅱ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18~72岁。依据术前鼓室黏膜炎性状态分为湿耳组22例和干耳组18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前骨气导差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听力改善情况;(3)观察2组患者鼓膜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干耳,无再次流脓。(1)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术前骨气导差、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8)。(2)术后3个月听力改善情况:湿耳组、干耳组气导的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63.03±16.63)dB、(53.89±13.85)dB,术后分别为(46.59±13.86)dB、(39.51±12.92)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3.35、10.13,P值均 < 0.001);骨导平均听阈术前分别为(30.30±13.48)dB、(26.25±9.94)dB,术后分别为(30.10±12.53)dB、(26.11±9.55)d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47、0.36,P = 0.642、0.723)。2组患者骨气导差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其中干耳组由(27.2 ± 9.4)dB降至(13.4 ± 6.4)dB,湿耳组由(32.7 ± 9.0)dB降至(16.5 ± 4.8)d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0.24、14.34,P值均 < 0.001)。2组间比较,手术前后骨气导差以及术后骨气导差的降低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2组手术前后4 kHz骨导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2组患者随访3个月,鼓膜均完全愈合,均未出现感音神经性聋、面瘫等并发症。结论耳内镜湿耳状态下Ⅱ型鼓室成形术后患者的听力恢复及鼓膜愈合情况与干耳状态疗效相当,该手术是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某院收治的20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病灶根除率、听力恢复率、复发率、干耳率。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灶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听力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干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应用在慢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在不良反应发生、病灶根除、听力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对慢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 03月 -2018年 03月,将该期间来我院的 76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硬币两面法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中耳炎治疗,给予治疗组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后评价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指标: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效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慢性中耳炎患者给予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既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还能减轻术后疼痛感,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大力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Ⅲ、Ⅳ型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改善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眼耳研究所从1992-2000年随访的40例鼓室成形术病人,其中Ⅲ型和Ⅳ型各20例.Ⅲ型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55岁(范围11-79岁).Ⅳ型中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11岁(范围12-74岁).Ⅲ型中9例有胆脂瘤.Ⅳ型中7例有胆脂瘤.20例Ⅲ型病人中4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16例采用自体-异体砧骨.20例Ⅳ型病人中10例采用金伯格人工听骨,4例采用理查德人工听骨,6例采用鲁森斯基人工听骨.所有的病人都行Ⅰ期听骨链重建.结果所有的病人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Ⅲ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5例,占75%.Ⅳ型术后气骨导差距≤20dB者12例,占60%.结论Ⅲ、Ⅳ型鼓室成形术都能得到较好的听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