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5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85例新生儿,分析总结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85例新生儿,共182你新生儿穿刺成功,比例为98.38%,其中,150例新生儿一次成功,18例二次成功,14例三次成功,170例新生儿治愈或好转拔管,1例堵管拔管,1例导管断裂拔管,2例脱管拔管,2例发生静脉炎拔管,1例感染拔管,4例放弃治疗拔管,1例导管移位拔管;导管保留时间为1-45d,平均(21.4±7.2)d,导管位置3例颈静脉,2例锁骨下静脉,2例右心房,175例右上腔静脉。结论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而通过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则可以减少对患儿的创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影响,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9月100例行外周穿刺中心置管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一体化的细节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相关并发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上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生长受限合并母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新生儿不良结局。方法选取112例诊断为晚发型胎儿生长受限病例为观察组,选取110例正常胎儿孕妇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合并症发生率、红细胞叶酸值进行分析,再将观察组随机分成A、B两组,B组采取加强营养饮食干预及对症支持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再采取宫内治疗,对比两组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贫血、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叶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组新生儿体重达标率显著高于B组(P<0.05),新生儿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妊高征、贫血、叶酸缺乏、妊娠期甲减症是影响胎儿生长受限的重要因素,加强妊娠合并症的监测治疗,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则使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显著(P<0.05);两组气促缓解、咳嗽消失及住院时间对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40.00%,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发症及预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肺功能及预后。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新生儿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手术实行后出现的导管堵塞、导断裂、血栓和导致相关血流感染的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实行综述,讨论几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降低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儿77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39例和循证护理组38例。记录两组新生儿护理后CPA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常规护理组患儿CPA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0.8%(12/39),显著高于循证护理组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护理满意率为59.0%(23/39),显著低于循证护理组92.1%(3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新生儿予以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其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败血症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足月新生儿分为败血症组及对照组;败血症患儿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无影响凝血功能因素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入院时及3~7d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AT-Ⅲ活性、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等7项检查指标变化。结果在入院早期,与对照组新生儿相比,败血症新生儿APTT、PT明显延长,PLT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进展,部分败血症患儿出现DIC状态,其早期凝血指标与未发展至DIC状态的患儿早期凝血指标相比,只有DD存在差异,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患儿DIC时期较其早期非DIC期凝血指标相比,AT-Ⅲ活性、PLT计数明显降低、DD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在败血症病理过程中出现凝血功能紊乱,且随疾病进展出现动态变化,临床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及早对症处理,预防DIC,减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