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向,研究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关节镜下球囊复位术的临床差异,分析关节镜下球囊复位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本次对照研究实验自2019年1月开始执行,持续至2020年8月截止,共抽取病例数9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我院完成手术治疗,以手术类型的差异加以分组,即接受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者均为对照组,接受镜下球囊复位术的患者均为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n=45),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其常规手术指标(手术平均时长、切口平均长度、术后引流量等)、平均住院时长、疼痛控制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异,从而判定不同手术疗法的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结果: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对比,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具优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成功愈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P<0.05;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总计6.67%,大大低于对照组的37.78%,P<0.05;术后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SS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可见降低,相比之下,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球囊复位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相较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损伤,缓解患者疼痛反应,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进度,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开放复位术后 关节镜 球囊复位 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急性肠套叠是常见的小儿急性肠梗阻疾病,在肠梗阻总数中占比20%左右。全球肠套叠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在中国和亚洲比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血便、阵发性腹痛或哭闹和呕吐等,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及时发现和正确医治急性肠套叠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成效。在理论指导下将煎好的中药通过特定工具滴入肠道中或灌入肛门内留存一段时间达到医治疾病的方法称作中药灌肠疗法,如今应用广泛。B超引导下中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该疾病行之有效,这种方法安全、简便且高效。文章对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B超诊断、中药灌肠治疗进行了分析,为治疗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提供参考。

  • 标签: []肠套叠 B超诊断 中药灌肠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与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7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n=39)。参照组行手术治疗,实验组给予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成立(P0.05)。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应用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法疗效好于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少,建议推广及应用。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手术治疗 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 治疗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7±16)°(35°~90°);25例行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内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3±15)°(31°~88°)。以Metaizeau影像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以Steele评分评价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和提携角大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术后克氏针组骨折成角平均为(4±2)°(0°~7°),弹性钉组为(3±2)°(0°~8°)。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患侧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钉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izeau评分克氏针组87%(14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弹性钉组84%(21例/25例)为优,16%(4例/25例)为良。Steele评分克氏针组81%(13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6%(1例/16例)为中;弹性钉组88%(22例/25例)为优,12%(3例/25例)为良。结论关节造影可清晰显示肱桡关节软骨面情况,便于判断肘关节整体对位关系。关节造影监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钉内固定是治疗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 疗效比较研究 桡骨颈骨折 弹性髓内钉 克氏针
  • 简介: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小儿肠套叠肠管复位与开腹肠管复位的疗效。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第一诊断为小儿肠套叠,并且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共计65例,实施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34例),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31例),总结患儿的术后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儿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过程中,相比于开腹肠管复位,腹腔镜下肠管复位术后切口感染少,患儿恢复时间短,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腹腔镜 开腹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s,DDH)闭合复位术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医院小儿骨科接受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纳入年龄≥6个月、完全脱位、治疗信息及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24例138髋。闭合复位术中复位稳定性以Ramsey安全区评估,包括复位后最大外展及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为两者之差。术中关节造影测量复位后内侧造影池间隙(medial dye pool,MDP)及股骨头覆盖率(femoral head coverage,FHC)。MDP以占股骨头直径的百分比表示。闭合复位后以人类位石膏裤固定,2~3个月更换石膏裤,共固定2期。一期或二期石膏裤末MRI中确认股骨头获得同心圆复位即为复位成功。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复位是否成功的相关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相关因素的临界值。结果本组病例138髋中108髋(78. 3%)复位成功。单因素分析中复位是否成功与初始治疗年龄、再脱位外展角度、安全区范围、MDP及FHC显著相关(P<0. 05)。多因素分析中再脱位外展角度(OR=0. 792,95%CI:0. 634-0. 688,P=0. 039)及MDP(OR=0. 654,95%CI:0. 439-0. 973,P=0. 036)为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结果判断两因素的临界值,再脱位外展角度≤30°的88髋中86髋(97. 7%)复位成功,>50°的10髋均复位失败,31°~50°的40髋中仅22髋(55. 0%)成功,但其中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均成功,而MDP>20%股骨头直径的20髋中仅2髋(10. 0%)成功。结论DDH闭合复位术中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取决于复位稳定性和质量。再脱位外展角度≤30°时任何MDP、31~50°时MDP≤20%股骨头直径是可接受的复位标准,可期望通过人类位石膏裤固定获得同心圆复位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 关节造影 可接受的复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21例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Gartland Ⅲ型7例,Ⅳ型14例。手术在肘关节造影C臂机透视下进行,初始复位失败后行经皮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分别测量Baumann角、侧位肱头角评价复位质量,Flyn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5~45 min,平均36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8周,平均4.2周。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4%。结论克氏针撬拨技术是儿童骨折复位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对初始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该技术治疗,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复位移位的骨折,操作安全、简单。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撬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 标签: 骨折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对跟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中,应用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手术效果。方法:收集跟骨骨折患者86例为对象,分为撬拨组和切开组各43例,对手术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撬拨组患者手术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撬拨组明显少于切开组。Maryland评分撬拨组明显高于切开组,且撬拨组治疗优良率为90.07%明显高于切开组的67.44%(p

  • 标签: 跟骨骨折 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2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和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肱骨中上段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7例;年龄27~86岁;左侧24例,右侧38例。骨折均为新鲜骨折;按AO分型:A型16例,B型32例,C型1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髓内钉组29例(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和接骨板组33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周、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12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髓内钉组患者术后随访12~29个月,接骨板组患者术后随访15~50个月。髓内钉组手术切口长度[(4.1±0.7) cm]、手术时间[(58.3±7.7) min]、术中出血量[(52.7±6.5) mL]及住院时间[(7.3±1.5) d]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21.7±2.3) cm、(95.8±11.7) min、(237.4±14.9) mL、(12.3±1.7) d],髓内钉组骨折愈合时间[(5.0±1.9)个月]长于接骨板组[(3.5±1.7)个月],术后1周、1个月髓内钉组VAS评分[(2.8±0.3)、(1.2±0.5)分]均显著低于接骨板组[(4.3±0.4)、(1.6±0.5)分],术后1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63.5±7.4)分]显著高于接骨板组[(54.3±6.9)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与接骨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1例患者出现术中远端再骨折;接骨板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4%(1/29) vs. 6.1% (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闭合复位髓内钉,切开复位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恢复快的优点。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在桡骨远端部分关节内骨折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部分关节内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A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治疗,B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在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方面,A组数据为(30.11±1.71)°、(6.21±0.41)°、(2.41±0.11)mm,B组数据为(23.81±2.49)°、(4.59±0.59)°、(5.09±0.19)mm;在愈合状况方面,A组优良率96%,B组优良率84%,各项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部分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中医手法复位的治疗方式比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以及桡骨短缩,提升愈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中医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 桡骨远端部分关节内骨折
  • 简介:摘 要:重庆市张家包大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梁体滑移和桥墩偏位,需进行应急抢险施工,本文通过分析张家包大桥的病害特点及成因,拟定处治方案,在清理桥下堆积土后采用同步顶升设备对桥梁进行纵向复位和对桥墩进行纠偏复位,结合全过程施工监控,本项目处治效果明显,可为类似连续梁顶推复位项目提供参考。

  • 标签: 连续梁 顶推 复位 同步顶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尸体标本解剖研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骨盆骨折微创复位的效果。方法以10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骨盆为实验对象(男7例,女3例),参考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骨折形态建立骨盆骨折模型(依据Tile分型:B1型3例,B2型4例,C1型3例),使用本团队研发的新型智能化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完成模型骨的自动复位并测量术中配准导航时间、自主复位时间、手术总时间和复位误差。结果10例骨盆模型均通过机器人系统完成了有效复位。术中配准导航时间平均为47.4 min(32~74 min),自主复位时间平均为73.9 min(48~96 min),手术总时间平均为121.3 min(83~170 min)。复位误差平均为2.02 mm(1.67~2.62 mm),复位结果满足临床手术要求。结论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可以辅助完成骨盆骨折的闭合复位复位过程符合临床手术流程,具有较高的复位精度和操作可行性,同时彻底避免了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的放射暴露,为临床骨盆骨折微创复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标签: 机器人 外科手术,微创性 解剖学 骨盆骨折 骨折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治疗37例陈旧性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GibbonsⅢ级)患者资料,根据是否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直视下复位固定分为使用组和未使用组。使用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4)岁(范围13~5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未使用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2±10.7)岁(范围19~59岁);DenisⅠ型5例、Ⅱ型14例。术前3D打印1∶1完整骨盆模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Majeed功能评分及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组、未使用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1.0±16.2)min、(182.6±1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4,P<0.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382)ml、(963±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03)。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价优良率,使用组为94%(17/18),未使用组为68%(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术后1年,使用组、未使用组Majeed评分分别为(88.72±7.03)分和(72.00±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01);VAS评分分别为(0.83±0.71)分和(1.00±0.8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12);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5、1、2例,未使用组Ⅰ、Ⅱ、Ⅲ级分别有11、3、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P=0.401)。使用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钢板部分螺钉断裂,未予特殊处理。未使用组术后1例出现髂内静脉破裂,予明胶海绵等填塞止血,术后留置引流管观察未见明显出血;4例出现双下肢不等长,有跛行,未予特殊治疗。使用组和未使用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18)和26%(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采用骨盆解锁复位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陈旧性DenisⅠ、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腰骶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应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分析组、常规组,分析组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组临床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值<0.05;分析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P值<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治疗时采用经皮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为(50.0±11.7)岁;采用人工牵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观察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为(54.6±11.1)岁;采用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8.6±26.0)min,骨折复位时间为(61.6±9.6)min,切口总长度为16.0(13.3,17.0) cm,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99.9±60.9)min、(73.8±17.2)min、20.0(17.0,21.8) cm];术中出血量为175.0(100.0, 200.0)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00.0(162.5, 387.5) mL];术后1周、1个月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分别为94.9°±12.0°、113.8°±14.1°,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78.3°±14.6°、96.8°±1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术后1年达骨性愈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及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人工牵引切开复位比较,下肢骨折牵引复位装置辅助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切口总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牵引术 复位 外科手术,微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