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微创矫形手术治疗外翻畸形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足外翻畸形患者设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39例足外翻畸形患者设为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评分、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护理后的对比结果表示,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拇趾-跖趾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微创矫形手术 足拇外翻 畸形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微创手术技术逐渐应用于外翻治疗,到目前已经逐渐发展了三代微创技术,包括第一代的无内固定的Reverdin-Isham技术、第二代主要依靠克氏针临时内固定的Bösch技术、应用螺钉内固定以微创下行远端跖骨Chevron截骨联合Akin截骨术(MICA)为代表的第三代微创技术及其他改良技术。各项微创技术有其显著的疗效,但与开放手术及不同微创手术之间对比,临床效果差异并不明显,需要广大医生针对不同的外翻患者进行个体化选择术式。目前的随访研究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微创技术比开放技术有显著性优势,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 标签: 拇外翻 微创下行远端跖骨Chevron截骨联合Akin截骨术 微创技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外翻畸形后的籽骨复位症状应用微孔矫形术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设定实验时间为2019.12——2021.01从中挑选本院中进行拇指外翻畸形后的籽骨复位治疗患者,共计60名分成两组,即为常规组(轻症)与实验组(重症),治疗均选择微孔矫形术。观察两组间对象的手术前后第一二跖骨间角、外翻角、胫侧籽骨位置(IMA、HVA、TSP)、手术前后的患者疼痛感(VAS)。结果:手术治疗前,常规组与实验组对象的IMA、HVA、TSP状态结果相比明显更低,实验组VAS结果比常规组更高,比对有差异性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与常规组间对比的IMA、HVA、TSP三项指标可见无明显差异性,两组疼痛性差异性降低,P>0.05有意义。结论:微孔矫形术针对外翻畸形后籽骨复位的治疗中有效性较高,能很好的恢复患者健康性从而降低疼痛感,治疗效果提升可推行执行。

  • 标签: 籽骨复位 微孔矫形术 拇外翻畸形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中重度姆外翻患者来讲,Scarf截骨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接受Scarf截骨术治疗的中重度姆外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对治疗情况展开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患者在第 1、2跖骨间夹角、外翻角、、远端关节面固有角、AOFAS评分及VAS评分方面均表现出差异性,P

  • 标签: Scarf截骨术 中重度拇外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女性拇趾外翻畸形手术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20年一整年内收治的68例接受手术治疗且患有拇指外翻畸形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资料,以患者入院时间为依据将其分成两组,前半年入院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半年入院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比较护理效果,包括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老年女性 拇趾外翻畸形 手术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术前护理对进行外翻矫形术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在我院接受诊疗并进行外翻矫形术的84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术前护理干预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42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临床围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给予常规临床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表(SAS)得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在进行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的SAS得分为(67.53±7.98)分,对照组患者的SAS得分为(65.34±7.69)分,两组差异不显著;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得分为(35.42±5.44),对照组患者的SAS得分为(35.42±5.44),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结论:给予进行外翻矫形术的患者术前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而提升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拇外翻矫形术 术前护理 焦虑心理 护理效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复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复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末次随访保留拇指轴线成角是否大于20°为结局指标,以性别、手术年龄、Wassel分型、手术切口设计、肌腱韧带处理情况、骨组织矫形情况、关节固定时间为自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42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为16个月至7年(平均49.8个月),术后53例拇指轴线成角≥20°。Wassel分型、关节固定时间、肌腱韧带处理情况、骨组织矫形情况是小儿复畸形术后指体侧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复畸形术后指体侧偏与Wassel分型有关,其中Ⅲ型和Ⅳ-D型侧偏率最高。术中注重对肌腱韧带平衡的重建、根据X线片选择骨与关节的处理方式、术后个性化制定关节固定时间能避免术后指体侧偏的发生。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外科手术 复拇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病例收治时间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颅内动静脉畸形行栓塞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60例。将这60例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精细化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开展精细化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护理经验 护理体会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畸形的X线表现,探讨该类型复畸形的X线分型。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治疗264例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畸形,根据X线片所示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可将复畸形分为四大类型。A型,桡、尺侧指发育基本一致;B型,桡侧指更加发育不良;C型,尺侧指更加发育不良;D型,桡、尺侧指远近端发育不平衡。综合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可进一步分出亚型。B型病例可分为5个亚型。B1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力线异常;B2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力线异常;B3型,尺侧指力线无明显异常;B4型,尺侧指近节指骨畸形肥大,且力线异常;B5型,桡侧指为漂浮拇指。其余类型病例无亚型。结果以X线片上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本组分为A型41例,B型216例。其中B1型64例,B2型54例,B3型63例,B4型26例,B5型9例;C型1例,D型6例。结论该分型方法的依据明确,能较全面反映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畸形骨关节的病理解剖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掌指关节 复拇 X线片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100例医院接收行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减少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临床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手部烧伤后疤痕畸形实施手部修复手术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为对照,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矫正并获得随访的22例(25膝)股骨远端外翻患儿的相关资料,术中均即刻矫正畸形,根据畸形矫正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矫正组(外固定+钢板组),8例(9膝),男5例(6膝),女3例(3膝),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骺板未闭合4例,骺板闭合4例,年龄(14.04±1.99)岁(范围11.7~18岁);外固定支架矫正组(外固定组),共14例(16膝),男6例(8膝),女8例(8膝),左侧8例,右侧4例,双侧2例,骺板未闭合9例,骺板闭合5例,年龄(13.33±1.88)岁(范围10.1~16.5岁)。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评估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测量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 mLDFA),并记录肢体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 LLD)变化。记录术后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对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术后2、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舒适度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截骨端愈合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固定+钢板组随访时间26个月(范围12~40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00±0.66)个月,mLDFA术前73.33°±4.12°,术后87.8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2,P<0.05);外固定组随访平均36月(范围22~42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41±0.61)个月,mLDFA术前73.31°±3.95°,术后87.3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8,P<0.05);两组患儿术后MAD均恢复正常,截骨端愈合时间以及术后mLDF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14,P=0.150;t=0.845,P=0.411)。两组之间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6周,3、6个月时随访外固定+钢板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6;t=10.988;t=5.037,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P=0.336)。两组之间术后舒适度比较,术后2、6周,3、6个月时外固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9,t=8.666,t=12.722,t=7.135,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9,P=0.394)。外固定+钢板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组术后均存在轻度针道感染。结论与外固定支架技术相比,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亦可精确矫正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截骨端愈合满意,术后患儿舒适度更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针道感染风险,并发症更少。

  • 标签: 外固定器 股骨 膝外翻 截骨术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口腔颌面部动脉静畸形疾病手术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45例口腔颌面部动脉静畸形患者作为对象,均手术切除治疗,对疗效做出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治愈成功率为93.33%,2例患者复发,继续治疗;在治疗中,未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动脉静畸形的有效方案,成功率较高,具备安全度,优势明显,要重视。

  • 标签: 口腔颌面部动脉静畸形 手术切除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国内关于鹦鹉嘴样鼻畸形的文章较少,本文结合临床实际讨论鹦鹉嘴样鼻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

  • 标签: 疤痕,鼻背 鼻尖突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时预防睑外翻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176例眶周软组织病损患者,男79例,女97例,年龄4~53岁,病损范围1 cm×1 cm~6 cm×10 cm。术前根据病损的部位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扩张器;一期埋置扩张器,按期注水扩张;二期将扩张皮瓣转移覆盖眶周缺损创面,切除部分包膜,并将皮瓣固定于骨膜,恢复眼睑位置与形态,预防睑外翻;术后佩戴弹力头套3~6个月进行塑形。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176例患者埋置的扩张器容积为30~400 ml, 扩张时间1~6个月,所获扩张皮瓣大小为3 cm×3 cm~6 cm×9 cm。术后随访2个月至4年,皮瓣全部成活。其中出现睑裂轻度闭合不全13例,为皮肤扩张不充分所致,未影响眼睑功能,患者拒绝再次治疗;下睑外翻8例,包括术后瘢痕挛缩5例,固定皮瓣的线结脱落1例,扩张器长期牵拉使下睑支撑组织松弛2例,其中5例行皮瓣修整术后矫正,3例未再次治疗;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缝线固定皮瓣所留凹陷在术后1~6个月内消失。结论以扩张皮瓣修复眶周软组织缺损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分别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小或分散扩张皮瓣的回缩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睑外翻发生,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组织扩张 外科皮瓣 眼睑外翻 眶周软组织缺损
  • 作者: 金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伴牙周病错畸形的正畸治疗,需要正畸医师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需要正畸医师深刻理解牙周病患者的口腔组织特征,具备多学科协同治疗的理念。本文从伴牙周病错畸形患者正畸治疗的九大要点入手,希望能给正畸医师一些警示与指导。

  • 标签: 牙周疾病 牙移动 正畸学,矫正 正畸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的治疗效果,旨在简化手术方法和减少并发症。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对55例(女54例,男1例;年龄29~70岁,平均43.2岁)上睑凹陷患者行改良自体脂肪填充注射,将以往在上睑皮下深层注入较大团块注射方法改良为在皮下浅层片状均匀地注入细小颗粒的自体脂肪,并对术后效果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55例患者均在术后即刻表现为轻度上睑臃肿和轻度短时间(7~10 d)睁眼费力,两侧对称情况较好。>8个月随访,47例患者上睑凹陷明显改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不对称3例、上睑臃肿3例、上睑结节1例、臃肿伴不对称1例。结论改良式自体脂肪移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但上睑臃肿、不对称、结节时有发生。

  • 标签: 移植,自体 脂肪 上睑 改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手术对下颌骨动静脉畸形伴出血患者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治疗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下颌骨动静脉畸形伴出血患者40例(收治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观察组采取介入手术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患者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VS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畸形复合椎截骨技术(deformed complex vertebral osteotomy,DCVO)治疗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治愈型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9.5±15.0)岁(范围9~78岁)。病变主要累及节段:胸段14例、胸腰段16例、腰段3例。33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截骨治疗策略,20例采用DCVO技术治疗(DCVO组),13例采用后路全椎体切除术(posterior 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治疗(PVCR组)。DCVO技术将多个畸形融合的病椎定义为"病椎复合体",在病椎复合体内进行截骨,两截骨面交汇于病椎复合体前缘,形成截骨处的闭合铰链,完全闭合截骨区域使骨-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观察指标为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节段后凸角。采用Frankle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72个月。DCVO组手术出血量(1 315.00±462.57)ml,手术时间(293.00±83.86)min,并发症发生率为1.5%;均明显低于PVCR治疗组(P< 0.05)。DCVO组术前节段后凸角为96.80°±6.32°,术后为29.10°±6.96°,较术前平均矫正67.7°,矫正率为69.9%,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77,P<0.05)。DCVO组矢状位参数:术前TK为96.96°±29.13°,术后为37.15°±4.88°,末次随访为37.00°±3.89°,TK术后矫正59.81°,矫正率为61.7%;术前LL为66.70°±21.21°,术后为42.25°±5.53°,末次随访为41.90°±4.98°,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997,P<0.05)。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参数、脊柱骨盆参数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手术前后矢状面及脊柱骨盆各参数(除PI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参数、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所有术前有神经障碍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DCVO技术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VCR技术相比其临床疗效更好、并发症明显减少。

  • 标签: 结核,脊柱 脊柱后凸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