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近目宣布,吸血蝙蝠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糖蛋白,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一代脑血栓辅助治疗产品。该研究专家阿列亨德罗·阿拉贡·卡诺在接受采访时说,吸血蝙蝠用犬齿刺破皮肤,然后在创口处注入唾液。由于唾液中含有能够抑制血柱形成的抗凝血糖蛋白,因此即便创口不是很深,

  • 标签: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 吸血蝙蝠 唾液 抗凝血糖蛋白 抗血栓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新型抗血栓天然药物 血栓 抗血栓药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本文对现有主要的具有抗血栓作用的涂层进行了综述,包括早期抗血栓药物涂层及改进和已出现的新型涂层。列举了常用的涂层涂布方式以及国外已出现的抗血栓涂层产品,为临床工作者进行医疗器械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抗血栓涂层的研究方向进行介绍与分析。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抗血栓治疗的基本现状并且对于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于近年来心虚管抗血栓治疗的基本现状进行总结并将本院从2014年2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抗血栓治疗的作为主要的对比分析对象,来了解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抗血栓治疗的进展以及护理的基本效果。结果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天气、情绪的变化以及不良饮食等都可能会造成血栓,而采用适当的内科护理干预对于更好辅助患者进行抗血栓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结论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进行抗血栓治疗已经具有良好的进展,而采用内科护理干预的方式则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心血管 血栓 治疗 护理
  • 简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血栓性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管疾病或血管堵塞基础上发生的心肌缺血、心绞痛等)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1-2],欧洲和美国心肌梗死、心绞痛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率约为25.6%~42.1%.有文献报道[3],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为64.7~80.1/10万,死亡率则高达20.7%~41.9%.目前认为,血栓主要起因于凝血机制异常、血脂水平过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血管壁痉挛和血管壁增生等.

  • 标签: 益母草 抗血栓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常用口服抗血栓药物包括两大类,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在使用抗血栓药物之前,应常规评估出血风险,及早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提高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措施包括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给予抗凝管理,进行医师培训和患者教育。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口服起效快,常规使用不需要监测和调整剂量,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肝、肾功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后常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用药前应仔细评估出血和缺血/血栓风险,选择合适药物组合及DAPT的时程。

  • 标签: 抗凝药 华法林 阿司匹林 大出血 抗血栓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 用药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RDW%、淋巴细胞比率(LYM%)、中值细胞比率(MID%)、中性粒细胞比率(GRAN%)、红细胞分布宽度(RDWa)、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占全血血小板数的百分比(LPCR)和血小板压积(PCT),病理模型组SD大鼠血浆Fg含量、全血低切率(6r/min和12r/min)黏度显著升高(P<,走马胎提取液高剂量组SD大鼠血浆Fg含量显著降低

  • 标签: 体内抗血栓 作用研究 抗血栓作用
  • 简介:本文对近年来临床上主要应用的抗血栓药物,特别是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常用的传统抗血栓药物及各类新型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血小板糖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为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药物,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和临床应用空间。

  • 标签: 抗血栓药物 临床应用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临床药代动力学 Ⅲa受体拮抗剂 抗血小板药
  • 简介:目的:考察人参新炮制品黑参抗血栓药理作用。方法:观察黑参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结果:黑参能明显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卡松黏度,能够减轻大鼠血栓湿重,加快小鼠耳廓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延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结论:人参新炮制品黑参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抗凝血及镇痛作用。

  • 标签: 黑参 抗血栓 实验研究
  • 简介:对我院2007-2009年三年间的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直接溶栓药等抗血栓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及其排序比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各类抗血栓药物的用药金额逐年增长,但药物的用药金额排序与用药频度排序各有侧重,其序号比并不完全同步。故仍需进一步追求药物用药金额和用药频度序号比的统一,使药物应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同步发展。

  • 标签: 用药金额 用药频度 序号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妇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依照SPSS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SCD六腔式阶梯序贯下肢间歇气囊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LT降低、APTT和PT时间延长,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4%(3/75),对照组15%(1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较优。结论抗血栓泵可增大血流,降低了血液瘀滞,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预防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泵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本文介绍了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心用的进展,既有一些新研制约物的药理作用及研制情况,也包括一些已应用多年但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以及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规范性心用问题。文章将抗血栓药物按照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两大类别,分别介绍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小良反应等。

  • 标签: 血管外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