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杂草防除是水稻直播栽培的关键技术。本文从水稻田杂草抗药性的现状出发,对杂草抗药性原因的分析,通过采取物理措施提前干预、提高除草剂的用药质量、新型作用机制除草剂的开发和使用、开展培训和专业指导等补救措施,改善水稻田杂草的抗药性能,维护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
简介:摘要利妥昔单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CD20而发挥药理效应。利妥昔单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药理机制复杂,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呈非线性且变异度很大,为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实施个体化治疗来提高其用药合理性。目前,利妥昔单抗已具备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基本条件,如血药浓度检测技术、肿瘤生物标志物和相关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结合疾病诊断、人群特殊性、给药途径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分析,可以构建利妥昔单抗PK/PD模型,对其疗效、毒性和耐药进行预测。药师参与利妥昔单抗的个体化治疗,开展TDM,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 要】目的:为了探究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判别其不良反应情况,从而为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借鉴,取得较好的临床用药效果。方法:主要采取资料调查法以及回顾分析法等,随机从某医院选择3年间收治的300例患者,这些患者均采用阿莫西林药物治疗方式,调取全部资料后进行分析,并调查使用抗菌类西药的情况,着重分析这类药物的药理与药性,并对患者使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服用抗菌类药物后,期间有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比例为7.3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头痛、皮疹等现象。结论:阿莫西林这类抗菌类西药的适应性较好,能够和较多的药物进行联用,便于取得理想的治疗成效,尽快恢复患者健康。但是,实际应用时,由于不合理应用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要求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必须提前掌握患者有关资料,加强联合药物以及抗菌类西药计量方面的选择与控制,最终实现阿莫西林这类抗菌类西药的合理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患儿的痰分泌物培养中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方法选取泰安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呼吸道感染收治的住院患儿1 124例送检的合格痰标本,通过平板筛选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通过Cefinase纸片检测检出菌株的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结果1 124例住院患儿中感染流感嗜血杆菌143例,其中≤6个月的儿童80例,占比高达55.94%,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10,P<0.05),夏季时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为42.00%,高于其他三个季节,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筛选出的143例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及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均>60%),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等药物最为敏感(均<5%),且检测出β-内酰胺酶阳性率36.36%。结论住院患儿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其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并且β-内酰胺酶阳性是造成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部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纳入本单位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50例确诊NTM肺部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统计患者菌种分布情况,并经微孔板药敏试验检测耐药性。结果:50株NTM由胞内分枝杆菌(60.00%)、鸟分枝杆菌(18.00%)、龟或脓肿分枝杆菌(12.00%)、堪萨斯分枝杆菌(10.00%)构成;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龟或脓肿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对一线抗菌药物耐药范围在80.00%~100.00%,对二线抗菌药物耐药范围在55.56%~73.33%。结论:NTM肺部感染好发于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为主要菌种,对一线抗菌药物耐药性高,对二线抗菌药物耐药性略好;针对疑似NTM肺部感染者进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评估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的食源性腹泻弯曲菌检测方法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分为预实验和大样本验证。(1)预实验: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头孢哌酮-木炭-脱氧胆酸盐(CCD)琼脂培养法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 h,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空肠弯曲菌及结肠弯曲菌。(2)大样本验证: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3家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062份,进行qPCR检测及培养。阳性菌株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美国国家肠道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结果判读。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中qPCR、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CCD琼脂培养法检测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0%(36/400)、5.0%(20/400)和3.5%(1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772,P<0.01)且qPCR阴性,培养法均为阴性。大样本验证中,qPCR的检出率为8.1%(168/2 062),其中空肠弯曲菌7.0%(144/2 062),结肠弯曲菌1.2%(24/2 062)。qPCR阳性标本进行双孔滤膜培养法培养,阳性率为61.9%(104/168),其中空肠弯曲菌为58.3%(84/144),结肠弯曲菌为83.3%(20/24),与预实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4.0%(94/100)和100.0%(24/24),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6/100)和33.3%(8/2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结论qPCR快速、灵敏、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双孔滤膜培养法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CCD琼脂培养法,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极高的耐药率,已不适用于北京地区弯曲菌食源性腹泻的治疗,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患儿临床分离的311株菌株耐药性,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分为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和非CRAB组;选取与CRAB密切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组间对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1株菌株对应166例患儿(男101例、女65例),年龄范围为1月龄至14岁。重症支气管肺炎[66例(39.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例(16.9%)]、外伤 [17例(10.2%)]是常见的原发病。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提示,AB对替加环素敏感度最高(280/311,90.0%),阿米卡星(250/311,80.4%)及头孢哌酮舒巴坦(193/311,62.1%)随后。但多数AB对环丙沙星(247/311,79.4%)、氨苄西林(244/311,78.5%)和头孢他啶(245/311,78.8%)具有耐药性。311株菌株中有82.6%(257/311)为CRAB,65.9%(205/311)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CRAB组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三代头孢使用≥7 d、其他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率及介入性操作概率均高于非CRAB组[26.2%(34/130) 比8.3%(3/36)、43.8%(57/130)比22.2%(8/36)、47.7%(62/130)比13.9%(5/36)、46.9%(61/130)比 22.2%(8/36)、75.4%(98/130)比50.0%(18/36),χ²=5.169、5.533、13.383、7.082、8.631,P=0.023、0.019、<0.01、0.008、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OR=3.179,95%CI 1.247~8.107,P=0.015)和介入性操作(OR=5.107,95%CI 1.446~18.042,P=0.011)为CRA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PM、OXA-24基因在CRAB和非CRAB 中均有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9.2%(116/130)和86.1%(31/36)、77.7%(101/130)和72.2%(26/36),均P>0.05];而VIM及OXA-58基因在两组中未检测到。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在CRAB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非CRAB(均P<0.01)。结论在PICU临床总检出AB中,CRAB和MDRAB所占比例高;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度较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及介入性操作是CRAB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CRAB相比CRAB存在高表达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和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
简介:【摘 要】目的:对中西药药性和其联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索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本文就通过对1500个常用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查阅和统计,并对应用相关处方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病理进行回顾研究,分析中西药药性,总从而结导致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经过本文分析研究发现,出现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的处方当中,不合理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75%,合理联用仍然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左右,由此可见,中西药配伍处方是否合理,是影响二者联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为了确保中西药联用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相关医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减少不合理联用情况的发生,规避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风险。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血培养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探讨。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01月~2020年12月,[研究对象]: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0例老年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对其细菌分布状况与耐药性进行探讨。结果:在对送检的1000例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分离出病原株312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为检出率最高的菌种。此外在检出的菌种当中,阳性菌主要分布在重症科室当中;对抗菌药物的耐受状况: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抗菌药物的耐受性最低为0;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等药物,对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效果,以及耐受性较低。结论:对对送检的1000例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本院的老年患者血培养资料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此外还发现了鲍氏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重视,以及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依据检出细菌的种类,选择最适宜的治疗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类医药的要理性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8月-2021年7月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82例,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用药方式,研究组患者则应用合理用药方式,对比2组患者用药1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有显著降低,说明合理用药的重要性,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抗菌类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充分提升了临床医学之中药物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情况,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