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209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与209例完全型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水平.结果与完全型脑梗死患者比较,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缩短,抗凝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显著降低,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血和较低的抗凝和纤溶活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对治疗的作用。方法将9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9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纤维蛋白原(Fib)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在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时,不仅要纠正凝血因子改变,还应关注抗纤溶治疗的重要性。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纤溶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纤溶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纤溶、凝血指标的变化及降纤酶的疗效.方法:测定38例脑梗死急性期(<3天)患者降纤酶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α2抗纤溶酶(α2-P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Fbg、α2-PI、PAI-1、D-D水平分别为4.32±1.7g/L、(154.39±34.86)%、0.26±0.1IU/ml、1.12±0.32AU/ml和1.34±1.18mg/L,明显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t-PA水平下降非常显著(P<0.001).降纤酶治疗后Fbg、α2-PI、PAI-1、D-D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01),t-PA水平升高非常显著(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降纤、溶纤作用,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有显著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评判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血压、血脂,以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差异。方法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撷取了脑出血者、脑梗死急性发作期者、健康体检者各50例、46例、42例,分别分为A组、B组、C组,比较3组血压、血脂、凝血纤溶功能的差异。结果A组、B组血压、血脂、凝血纤溶功能,和C组进行比较,除B组蛋白CPC活性以外,其他指标比较,P<0.05。A组、B组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PC活性方面比较,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急性发作期患者容易发生血压、血脂及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情况,临床方面应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抗凝与纤溶功能的特点,为该疾病的早期防治和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0列有高血压病史且伴有脑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参照欧洲卒中量表(ESS)将其分为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收集患者在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入院4小时后收集其血液,检测其中凝血酶(TAT),抗凝蛋白酶含量(AT),外周血小板含量(PLT),D-二聚体(D-D),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并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首先对患者进按照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对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做对比,差异不明显,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接着比较患者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异,其中TAT(F=27.511,P=0.000)、AT(F=102.582,P=0.000)、PLT(F=3.179,P=0.044),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对不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其纤溶活性指标进行了比较,其中D-D(F=25.068,P=0.000)、PAP(F=9.965,P=0.000)、t-PA(F=66.185,P=0.000),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会对患者额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状态造成影响,且神经功能损伤愈严重,患者的纤溶指标会大幅增高,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不利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房纤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近远期疗效的作用。方法挑选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纳入研究,依据ECG检查结果有无心房纤颤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有心房纤颤)及对照组(无心房纤颤);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并持续跟踪观察90日;结果研究组发病前以及溶栓后1日、溶栓后14日NIHS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跟踪观察90日后,研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低于对照组,而颅内出血率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伴有心房纤颤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而近远期疗效的作用无明显影响。
简介:目的评价纤溶酶与三七总皂苷对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应用投掷硬币法随机分为纤溶酶组与三七总皂苷组各60例,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治疗,三七总皂苷组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纤溶酶组显效36例(60.0%)及有效55例(91.7%)均明显高于三七总皂苷组的25例(41.7%)及46例(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纤溶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而对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纤溶酶是溶栓治疗发病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百会、水沟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含量,用凝固法测定Fib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及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电针百会、水沟具有调节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平衡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DIC组;选取疑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疾病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疑似DIC组;选取高凝倾向性患者共计30例,设置为高凝倾向组;选取同期健康检查合格的人群共计30例,设置为健康对照组。对以上组别受检对象给予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结果凝血因子Ⅷ活性检出值方面,DIC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检出值方面,DIC组、疑似DIC组与健康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检出值方面,DIC组明显高于疑似DIC组、健康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能够对患者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估,在诊断血栓、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期间前往盘锦市中心医院急诊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6名,将其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3例。46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溶栓结束后继续进行抗凝治疗,而对照组溶栓后并不进行抗凝治疗。最后对两组患者脑卒中评分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一周以及溶栓后两周,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试验组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试验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阿替普酶溶栓后进行抗凝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进一步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纤溶酶原激活物对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间急诊室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值、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值及白介素-6(IL-6)值。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2.35%,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1.76%(P〈0.05);NIHSS评分值、Barthel评分值及IL-6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为17.65%(P〈0.05)。结论: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急诊脑梗死患者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其溶栓的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 2017年 9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急诊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患者 6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溶栓治疗与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对急诊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达到确保患者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并提出相应抗凝策略。方法: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我们选择了36名患者进了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血液透析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因素,包括血液与透析膜接触、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同时,对不同抗凝药物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发生复杂变化,可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消耗等。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等抗凝药物及无肝素透析等方法各有优缺点。结论:了解血液透析过程中凝血机制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凝策略,以减少凝血风险,提高透析效果和患者安全性,同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抗凝方法,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