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批判是对错误思想、言行等进行批驳否定.批判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在当下同质化思维泛滥,趋同、从众成为时尚的今天,这种品质更显可贵和重要.批判是一种敢于说“不”的精神,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就是持中内敛、温良恭让,讲究一团和气、你好我好,让他批判别人,说“不”呛怼,和别人过不去,似乎有违“恕”道,不合适宜.所以批判是需要点“冒犯”的勇气和说“不”的精神的.批判是事物的否定之否定,以推动其发展的超越创新的动力.批判意味着否定,锋芒所指、矛头所向是错误的言行、观点,以求匡谬正误、辨明真理.因而批判具有澄明认知、去除遮蔽,捍卫和发展真理的功能,是推动思想进步、认识升华和理念超越的手段和动力.
简介:文章探讨不确定性拒斥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消极应对策略的序列中介作用。使用不确定性拒斥量表(IUS)、Rosenberger自尊量表(SES)、应对技能量表(CRI)和一般拖延量表(GPs)对34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不确定性拒斥、拖延行为、自尊与消极应对策略的两两相关显著;不确定性拒斥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拖延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和消极应对策略间接预测大学生的拖延行为;自尊和消极应对策略在不确定性拒斥与拖延行为之间起到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结论,不确定性拒斥既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又能通过自尊和消极应对策略的序列中介链间接预测拖延行为。
简介: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存在着执着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进而遮蔽事情的整全,或者对自身之外的有限经验痴迷与崇拜,从而视局部经验为普遍真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教育经验主义现象就其表征来说,主要有人们对局部经验的趋之若鹜、对教育理论的简单轻视和对方法、技术的情感偏执;教育经验主义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者具有亲和力,而教育理论又过度学术化,说到底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运行着不同的逻辑。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显然阻碍了教育实践境界的提升,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为了消解这一现象,教育研究者需要揭示教育经验的局限,自觉改变教育研究的形象,并探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种逻辑的会通。
简介:作为一种行政化的裁判程序,中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有违现代司法规律,遭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但是目前相关批评并没有对其合法性构成威胁。因为其拥有仁政、慎刑和优良文化传统等光环,立法者对其钟爱有加,使大多数人失去了对其展开反思和批判的勇气。要对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进行有效的批判,就必须首先揭去其面具,还原历史真相。帝制时代的中国皇帝们之所以创建死刑复核制度,是出于集权保位、保有天命和粉饰"作民父母"的需要,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专制集权色彩。故就本质来说,中国古代死刑复核制度是与现代法治精神格格不入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权的今天,我们应当将其废除。但鉴于长期以来该制度具有一定的纠错和救济功能,故也不能一废了事,而应在废除它的同时建立死刑案件的第三审程序,以弥补中国现行两审终审制在救济和纠错上的不足。
简介:文化建设的现实任务要求我们对其理论境遇进行澄清。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文化说明的是人类精神的内在价值,它表达着人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自觉;文明指涉的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从词源上看,文明又是一个彻底的现代性概念。人类文化生命的展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进程,文化时常被运用于针对文明进程的批判。现代西方文明的悖论性质与其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展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技术理性与实证主义的弥漫使人们感性的幸福、灵魂的激情受到了压抑,西方现代性文明不再能为其文化发展提供健康的精神环境。在现代性境遇下进行文化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注意:在文化精神的培育方面,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在文化传统的涵养方面,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化景观的设计方面,力争让文化载体提供丰富的能指意义群;在文化产品的提供方面,借助公共性批判来提升文化产品的公共性品格。
简介: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将共犯本质作为根本分歧。由于决定共犯成立范围,故共犯本质问题有必要再予讨论,且应起步于对共犯本质概念的首先明确,而共犯本质又应在犯罪本质之下获得界说。对应着犯罪本质是罪责性,共犯本质应是罪责共同性而非行为共同性。因在远离有责性即罪责性的“行为层次”上将行为共同视为共犯本质,故行为共同说背离了罪刑法定原则等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责任原则。在自称的诸多合理性及其对犯罪共同说的各种批判被破解之后,行为共同说在我国还是面临着实定法障碍和刑法基本原则特别是罪刑法定原则障碍。由于将共同犯罪视为“数人数罪”的“乌合之罪”,故行为共同说不是共同犯罪的建构理论而是瓦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