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CI)后患侧感觉运动区(SMC)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纳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经严格筛选的17例初次发病的SCI伴单侧严重上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于发病1周内、1个月及3个月时行偏瘫侧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通过SPM8软件观察患侧SMC激活情况。通过Xjview软件对BOLD-fMRI相应脑激活区进行激活并观察,并同标准脑激活区行动态比较。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UL)对入选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于发病1周内、发病1个月及发病3个月时在fMRI扫描前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对照组被动手指屈伸任务下BOLD-fMRI显示主要脑激活区位于对侧SMC及双侧辅助运动区。17例患者初次BOLD-fMRI均可见患侧SMC存在激活表现,但激活强度存在明显差别。根据患侧SMC激活时程及与标准脑激活区强度比较结果,将试验病例分成3组:组1共6例患者,其发病初期患侧SMC激活强度即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2共5例患者,发病1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强于标准脑激活区;组3共6例患者,发病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超过标准脑激活区。组1患者初次、1个月及3个月时患侧SMC激活体素值为3 570.2±1 125.9、1 205.8±328.2及1 121.5±407.5,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P=0.001);组2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56.2±171.7、648.6±177.3及993.2±182.9,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P=0.018);组3患者患侧SMC激活体素值分别为520.0±375.9、573.5±375.0及680.9±359.8,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0±3.3)分、(52.3±4.6)分、(63.7±2.9)分,组2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10.6±5.7)分、(36.6±2.4)分、(59.2±3.1)分,组3患者对应的3次FM-UL评分为(9.2±4.0)分、(12.5±3.0)分、(13.3±5.0)分,组1、组2 FM-UL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8.4、183.6,均P<0.001),组3 FM-UL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初次FM-U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及3个月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191.7、304.5,均P<0.001)。结论脑梗死后患侧SMC的留存是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先决条件,其早期激活并不能预测临床预后,但患侧SMC激活强度动态增强同患肢康复速度相关。
简介:手掌损伤致指端感觉丧失临床较多见.作者受手背皮神经转位修复指端感觉及神经端侧吻合侧支发芽的启发.自1998年至2001年,对12例38指手掌损伤致指端感觉丧失,采用患指指固有神经转位与手背皮神经端侧吻合修复指端感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感觉异常表现。方法使用自制儿童感觉异常调查问卷收集研究资料,以照顾者填写的方式,对269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3岁以下为幼儿组,n=110;3~6岁为学龄前组,n=159)的感觉症状进行调查,与175例正常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ASD组感觉异常症状总发生率为95.17%,高于TD组的78.86%(χ2=28.224,P<0.001);ASD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4.77%),与TD组(63.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8,P<0.001);ASD幼儿组感觉症状发生率为98.18%,与TD幼儿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0,P=0.073);ASD幼儿组多感觉域症状的发生率较高(85.19%),与TD幼儿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06)。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听觉过度反应、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和触觉感觉寻求)严重程度调查中,前3项ASD组的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6.67%、72.08%和61.54%,高于TD组的46.81%、56.36%和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652,P=0.002,χ2=7.822,P=0.005,χ2=4.631,P=0.031);而在感觉症状的4个项目严重程度调查中,ASD幼儿组与TD幼儿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感觉症状4个项目的功能损害调查中,ASD组的感觉症状导致的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8.55%,65.99%,63.25%和48.87%)均高于TD组(45.74%,28.18%,26.92%和27.12%)(χ2=12.814,P<0.001;χ2=40.456,P<0.001;χ2=11.429,P=0.001;χ2=7.930,P=0.005),ASD幼儿组在听觉感觉寻求、触觉过度反应两项中,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65%和55.56%)均高于TD幼儿组(分别为31.58%和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内的ASD幼儿组和ASD学龄前组在感觉症状发生率和多感觉域症状发生率比较,两者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感觉异常症状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具有普遍性;其感觉症状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觉域;在幼儿期,ASD幼儿的感觉症状并不容易与典型发育幼儿区分,应全面关注ASD儿童的感觉症状的发生、数量、程度和功能损害等详细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作业疗法后对其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按照抽签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而实验组采取作业疗法,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后偏侧感觉障碍及手功能情况。结果经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上肢感觉评分(FMA)、以及手功能评分(MBI)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对于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手功能以及后偏侧感觉障碍,有利于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感觉功能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61岁,平均47.3岁;右手2例,左手4例;拇、示、中指各1例,环指3例;皮肤缺损面积1.0 cm×1.5 cm~2.5 cm×3.0 cm,骨缺损长度1.5~2.5 cm。6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创面彻底清创,创面缺损伴指骨、神经缺损先行异种皮覆盖创面,克氏针维持骨折稳定性;二期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皮瓣设计面积1.5 cm×2.0 cm~3.0 cm×3.5 cm,骨瓣切取大小为1.5 cm×1.0 cm×1.0 cm~3.0 cm×1.5 cm×1.0 cm。术后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定的感觉分级方法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效果,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本组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7个月,平均13.5个月。6例皮瓣全部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3.5个月。供区直接缝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手部功能优5例、良1例,手指感觉恢复至S4级4例、S3+级2例,患指外观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1例、满意4例、一般1例。结论带感觉功能的上臂外侧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可同时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和指骨缺损,对供区影响小,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备选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