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代谢改变与急性缺血(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急性缺血患者和60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血液可溶性Aβ1-40及Aβ1-42的水平。结果AIS患者血清Aβ1-40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而血浆Aβ1-42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1),血液Aβ1-42/Aβ1-40及总体Aβ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过程存在的β淀粉样肽蛋白(β-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表达上调以及相伴随的短暂Aβ水平变化,可能是脑急性损伤和灌流不足的结果。

  • 标签: &beta -淀粉样肽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代谢改变与急性缺血(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急性缺血患者和20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血液可溶性Aβ1-42的水平。结果AIS患者血浆Aβ1-42水平较正常对照有显著降低(P<0.01),并且与年龄密切相关。结论急性缺血过程存在的APP表达上调以及相伴随的短暂Aβ1-42水平变化,可能是脑急性损伤和灌流不足的结果。

  • 标签: A&beta 1-42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的25%,其栓子来源最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显示,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缺血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者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神经介入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同型半胱氨酸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与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防线就会增加2~3倍,因此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早期发现和纠正高hcy血症,可能会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脑梗死的发病主要因素是斑块的不稳定性,而不是斑块的大小,早期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干预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脑卒中是众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人口致残及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10年缺血脑卒中研究所涉及的与代谢组学相关的主要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在脑损伤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机制,以代谢组学研究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角度综述了缺血脑卒中研究的近况。

  • 标签: 代谢组学 缺血性脑卒中 内源性代谢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同时加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未用丁苯酞,观察治疗后14天,28天及2月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14天,1月及2月NIHSS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能力评分(Modified)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 标签: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的100名急性缺血患者,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的用药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的显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缺血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老年缺血患者46例,对其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老年缺血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动脉呈异常流速,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及均值流速(Vm)呈减低趋势,而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呈增加趋势。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老年缺血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及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迅速、可重复性好、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位于颅内外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 简介:摘要C反应蛋白(CRP)是反应炎症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CRP与缺血脑卒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缺血脑卒中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可作为缺血脑卒中发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监控指标,临床应对CRP增高者加强监测,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 标签: C反应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关系
  • 简介:摘要脑卒中又称“中风”,此病的发病率较高,并逐年呈升高趋势,一旦发病,致残、致死率较高,给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应用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本文浅谈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的疗效。

  • 标签: 中西医 结合 治疗 脑卒中
  • 简介:进展是脑卒中的一个亚型,广义上包括进展缺血中和进展血性,狭义上仅包括临床较多见的进展缺血.临床上进展是指在发病后神经功能损害仍然进行性加重或虽经临床治疗神经功能缺损仍进展恶化的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往往患者及家属不能接受和理解住院治疗后仍然不断恶化,经常导致医疗纠纷,处理进展缺血脑卒中也成为最令临床医务人员头痛的棘手情况之一.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功能损害 出血性卒中 侧支循环 进行性加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组加丁苯酞,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治疗3个月后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巴曲酶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把9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2.22%,91.11%,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更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把巴曲酶应用在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巴曲酶 临床疗效
  • 简介:HMGB1是一种DNA结合蛋白,主要起维持核小体结构、调节基因转录、复制、DNA修复等作用。最近,针对HMGB1功能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其对细胞的细胞外调节作用,HMGB1除在细胞核内存有活性外,它更有着细胞因子的功能。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越来越被视为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慢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严重阶段,正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流行病学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冠心病作为心衰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我国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HMGB1在缺血心衰发生及发展起着多种重要作用。

  • 标签: HMGB1 缺血性心衰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有完整资料的从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60例和血塞通对照组60例。用NIHSS评分比较丹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别,对比其总体有效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丹红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与用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1),且NIHS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与68%,相比较而言,丹红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更高垆(0.05),丹红治疗组液流变学指标较对照组受到影响更明显(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况,用药安全性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血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