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通络胶囊治疗急性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全面检索通络胶囊治疗急性梗死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0软件对以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络胶囊治疗作为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通络组治疗急性梗死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合并RR=1.26,95%CI[1.20,1.33]。结论:通络治疗急性梗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由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通心络胶囊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梗死导致脑综合征的特点、原因、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46例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梗死导致脑综合征的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律改变、心肌酶谱改变、心电图中ST-T段的改变、假性梗样图形的改变。结论控制心律失常、积极进行心电监护、保护心脏可有助于帮助患者安全应对脑综合征。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脑心综合征 特点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再次梗的高危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9例。观察组为28例发生再梗的患者,对照组为61例未发生再梗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心率、溶栓治疗后酶峰出现时间、心功能等级、抗凝治疗、个人生活习惯等与再次梗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心率快于对照组心率(70.5±4.9比68.3±5.1,P<0.05),观察组溶栓治疗后酶峰出现时间增加(13.8±1.5h比12.1±1.4h),观察组心功能分级>2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1.4%比6.6%),观察组接受抗凝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T10.2±4.5s比19.3±5.3s;APTT15.5±45.3s比23.2±6.3s),观察组每日适度锻炼人数比例较对组比例明显降低(28.5%比65.6%,P<0.05)。结论心率、酶峰出现时间、心功能等级、抗凝治疗、个人生活习惯等与再次梗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再次心梗 高危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对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同时选用科学的急诊急救护理方式。结果18例患者中,17例治愈出院,1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治愈成功率为94.4%。结论针对患者极易出现的致死因素,要采取合理的急诊急救护理方法,以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或避免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心梗 急救护理 问题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急性梗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梗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血脂水平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心功能Ⅰ级患者为78.1%(25/32),对照组的心功能Ⅰ级患者为56.7%(17/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IDAS量表总评分为(50.73±3.51)分,对照组MIDAS量表总评分为(81.94±5.6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急性梗患者心功能评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急性梗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梗 急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及溶栓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呈显效的有79例(82.29%),呈有效的有10例(10.42%),呈好转的有5例(5.21%),死亡的有2例(2.08%);成功溶栓者共89例,成功率为92.7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做到及时送诊的同时,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040-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如何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内科护理工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人民医院内科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五十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二十五例观察组与二十五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采用针对性护理,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以专业内科护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一般治疗,观察组给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23例观察组中21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91.30%,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溶栓治疗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梗死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72例急性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采用的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监测、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干预、康复训练、预防压疮发生、健康宣教等系统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38例急性梗死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梗死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早期回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1例给予基础治疗和尿激酶的溶栓治疗,对照组27例仅接受基础治疗,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2%,并发症发生率为7.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1%,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尿激酶的溶栓治疗,能够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促进心电图的改善,不良反应少,值得推荐。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月期间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3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随机进行分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手段,标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溶栓治疗手段,标为观察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状况。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为90.48%,且临床症状缓解时间(1.637±0.381)小时;对照组的患者病情好转率为66.67%,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5.429±5.158)小时。观察组的总体治疗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尽早进行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溶栓治疗,可尽快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总体的疗效。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它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溶栓要尽快、尽早,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42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降低误诊、漏诊率,提高识别率及抢救率。方法通过其中6例分析总结临床50例不典型心梗病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总结,举出其中6个典型病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首发症状不典型可能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等,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的甚至危及生命。结论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趋于年轻化,故年轻人或者老年人,当出现不好解释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时,无论有无冠心病史,均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并尽快完善相关检查以便确诊后积极采取相关抢救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对1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及护理,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论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并由此得出结论根据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和护理措施,能收到较好的抢救和护理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 抢救 护理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 应变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