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三种方法及其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2012年9月收治的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共245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A组给予采血小板单独输注治疗,试验B组给予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治疗,试验C组给予联合输注治疗。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的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检测治疗前后的PT、APTT、TT、PLT、Fb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C组与试验A、B组相比,止血效果较好,有效止血率大大增高,止血时间缩短。结论对于急性失血患者,联合输注与单独输注相比更有效。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联合输注 血小板 冷沉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分组方法将66例患者均分为三组,第一组仅输注单采血小板,第二组仅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第三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对比观察最终的输血治疗临床效果。结果:第三组患者的输血治疗及临床效果要显著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结论:将单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输血治疗方案应用到急性失血患者身上,可快速针对病症特点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推广价值极大。

  • 标签: 急性大出血 输血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失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进行单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治疗)和观察组(20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联合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输注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5.00%)远高于对照组(50.00%),P<0.05。结论:急性失血患者实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联合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效果。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治疗急性失血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科2017年05月~2018年05月收治的32例急性失血患者。按照不同输血成分进行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予以悬浮少白红细胞输注;观察组予以联合输血,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的同时按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冷沉淀)。经积极救治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指标评价(1)血液指标评价输血前后HGB、PLT、HCT、凝血四项;(2)止血及输血指标评价输血后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少白红细胞使用量、有效止血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明显好转,但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观察组止血时间及24h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有效止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失血患者,输注悬浮少白红细胞的同时按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冷沉淀)有利于迅速缓解病情、改善凝血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评价急性失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85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急性失血患者;按照不同输血方法分为3组,1组为参照1组(n=28,单纯输注单采血小板),1组为参照2组(n=28,单纯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组为联合组(n=29,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冷沉淀凝血因子);观察、对比3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平均止血时间指标方面,联合组(3.02±0.78h)相比于参照1组(6.45±1.69h)、参照2组(7.30±2.65h)显著较短;在有效止血率方面,联合组(88.89%)相比于参照1组(62.50%)、参照2组(50.00%)显著较高;在24小时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方面,联合组(4.76±0.68U)相比于参照1组(12.91±2.24U)、参照2组(14.05±3.97U)显著较低,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临床急性大出血患者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具有显著疗效,可在短时间内实现止血,切实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建议推广。

  • 标签: 急性大出血 输血治疗 单独输注 联合输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分析急性失血患者在治疗中实行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其治疗干预下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状况。方法:以抽样的方式在我院自2020年12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期间接收的78例急性失血患者为本次探讨对象。并通过单双数的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即为参照组、研讨组,参照组给予急性失血患者单一血小板治疗和单一冷沉淀治疗模式,研讨组给予急性失血患者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每组各有39例。分析组间干预效果。结果:研讨组急性失血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患者的输血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差距较大P<0.05有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对急性失血患者在治疗中使用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模式,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输血质量,此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失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血站接收的急性失血患者98例,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9例,实施单采血小板输血治疗,并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为49例,实施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血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输血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分析,研究组输血有效率为(91.84%),要高于参照组输血有效率(75.51%),且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也高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失血患者应用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血治疗,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输血效果优异,护理满意度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治疗 护理观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失血患者中采取输血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临床分析。方法:研究抽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内我院接诊的68例急性失血患者,均能予以输血治疗,随机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34例采取单一血小板治疗与观察组纳入34例采取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大失血 输血治疗 血小板 冷沉淀凝血因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预防急性失血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3.1-2023.12期间收治60例手术治疗急性失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比较: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体温变化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同时间段体温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急性失血患者接受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低体温情况,提高患者体温指标,较为安全。

  • 标签: 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 急性失血 低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准医疗在抢救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麻醉医生及时的有创操作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认真观察合理判断,及时对每一项数据总汇分析,制定出目标数据,做出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对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持续有创动脉监测、有创深静脉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连续心电图监测和spo2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麻醉医师对制定出目标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复苏,提高复苏是直观性和可操控性,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在对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采用持续有创动脉监测、有创深静脉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连续心电图监测和spo2监测、呼吸功能监测、出凝血监测.按照麻醉医师对制定出目标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复苏,提高了复苏是直观性和可操控性,手术后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在抢救中带来二次的并发症,降低了住院时间,减轻了家庭负担,并且没有给患儿带来不良记忆.结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步步代替经验科学,在循证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更多数字化管理,提高了治疗的直观性和可操控性,并且降低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关键词小儿急性失血性休克;精准医疗;数字化麻醉管理中图分类号R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00-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诊治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母体和婴儿结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到2013年11月接受治疗的2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对于患者不同的抢救流程,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抢救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危急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依据患者是否转院分为转入组和住院组,对比分析两组母体和婴儿结局。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心力衰竭、产褥感染、休克纠正的时间、再出血量、死亡例数、肝脏和肾脏功能损伤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则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住院组患者的围产儿死亡和就诊时间、失血量、孕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好于转入组患者,P<0.05则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必须尽快的发现,争取有效的抢救时间,就可以有效的改善母体和婴儿结局,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依据孕妇危急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治疗是相对科学、安全的抢救治疗方式,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 标签: 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 母体和婴儿结局 危急重症抢救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方案与输血疗效。方法 42例急性失血患者为样本,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随机分组,输注PLT与冷沉淀凝血因子纳入A组,输注PLT纳入B组,对比止血时间、24h悬浮红细胞用量、凝血指标差异 。结果 A组止血时间较B组短,24h悬浮红细胞用量较B组少,P<0.05;A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失血患者输注PLT+冷沉淀凝血因子治疗,可强化患者凝血指标、缩短止血时间,还可减少悬浮红细胞用量,高效可行。

  • 标签: 输血方法 输血治疗 急性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发病的关系。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因急性创伤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的1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采用休克指数(shock index, SI)、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评分、脓毒症相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评估伤情严重程度;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前、术后的Hct、Hb(并判断是否贫血)、WBC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Cr等,术前、术后是否使用止血药、抗凝药、镇痛药及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于入院时、术前7 d、术后24 h、术后7 d、术后14 d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入院时和术后当天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是否为急诊手术、手术时长、术中是否输血及引流量,观察计算围手术期失血情况。根据患者创伤后1个月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5(th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for DSM-5, PCL-5)评分将患者分为PTSD组(26例)与非PTSD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与伤后1个月PCL-5评分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失血量与PTSD发病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研究围手术期失血量对PTSD的预测价值。结果PTSD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入院贫血发生率、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TSD组(P<0.05),入院时和术后Hct、Hb及术前和术后24 h ADL评分明显低于非PTSD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L-5评分与APACHE Ⅱ评分、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r=0.256,P=0.007;r=0.203,P=0.035),与术后24 h ADL评分、术后Hct呈负相关(r=-0.271,P=0.004;r=-0.194,P=0.044)。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贫血及隐性失血量是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再次验证,隐性失血量是影响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1.001,95%CI 1.000~1.002]。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隐性失血量>1 157.8 ml时,发生PTSD的可能性大(P=0.028)。结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是急性创伤患者PT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隐性失血量以降低PTSD发生的风险。

  • 标签: 急性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隐性失血 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5 贫血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分析3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处理及护理。结果38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抢救及时,护理措施得当,均痊愈出院。结论在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对宫外孕进行有效的抢救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功,适当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全身心的早日康复十分有益。

  • 标签: 宫外孕 失血性休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计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正确抢救护理措施,为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给所有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产妇均给予及时抢救护理措施,并记录患者抢救完成后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抢救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较往期病例50例产妇4例(8%)患者死亡,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快速有效果的抢救护理。保准患者生活质量与全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计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正确抢救护理措施,为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给所有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产妇均给予及时抢救护理措施,并记录患者抢救完成后的治愈率和死亡率。结果 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抢救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治愈率为100%,较往期病例50例产妇4例(8%)患者死亡,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快速有效果的抢救护理。保准患者生活质量与全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对于急性失血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效果及护理疗效。方法: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60例急性失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开展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0例: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进入手术室10min后、30min后以及60min后体温均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低体温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手术室综合保温护理 急性失血 术中低体温 预防效果 护理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各种急性失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后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三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比输前多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及APTT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输注组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两个对照组比较Fg及ALT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 标签: 血小板输血出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