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侧枝循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1月 -2019年 11月收治的 9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丁苯酞治疗,对比患者预后 NIHSS评分情况及治疗后 Barth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预后 NIHSS评分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入院 1d Barther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 P> 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入院 1周及 2周后 Barther评分情况对比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侧枝循环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效果显著,患者预后安全性高,满足患者管理需求,尤其是在丁苯酞治疗应用中,更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侧枝循环,急性脑梗死 预后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网状大脑中动脉是胚胎发育过程异常导致正常大脑中动脉主干被丛状血管网取代,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临床医生对此普遍认知不足。文章就网状大脑中动脉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循环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分布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大脑中动脉(MCA)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分别进行梗死灶大小、形态、卒中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变指标(脑白质疏松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入院即刻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伴有MCA狭窄组梗死灶体积、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入院即刻NIHSS评分均高于MCA非狭窄组,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呈线性病灶,且易出现进展,进展程度较重。而MCA非狭窄组患者,梗死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偏低,LA评分及EPVS评分偏高。结论根据MCA病变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脑小血管病变指标及梗死形态的不同提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不同,且伴有MCA狭窄的患者易发生进展,病变程度较重。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梗死 发病机制 小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判定神经功能损伤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进行,抽取其中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进行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检查,将患者分为完全闭塞、部分闭塞和无闭塞组,在治疗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分析。结果 完全闭塞组与部分闭塞组、无闭塞组发病一周、发病两周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半小时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分析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中,具有优势,对完全闭塞和部分闭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相应的判定,要重视。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共计15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MCA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为相关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50%)和闭塞所致的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狭窄组(27例)和闭塞组(34例)。根据发病1周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并进行对比。结果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分别为15例(55.6%)和8例(23.5%),多发性梗死分别为12例(44.4%)和26例(76.5%),P〈0.05。狭窄组和闭塞组单发性梗死中,小穿支动脉脑梗死为11例(11/15)和2例(2/8),P=0.039;多发性梗死中,穿支动脉脑梗死(PAI)合并皮质梗死(PI)为7/12和3/26(11.5%),P=0.005;多发性梗死中,PAI+PI+分水岭梗死为1例(1/12)和16例(61.5%),P=0.004;分水岭梗死分别为5例和23例,P〈0.001。结论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所致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前者多引起单发性脑梗死,后者多引起多发性脑梗死。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之处。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应用神经影像检查,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MCAOD)患者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异常。方法对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116例MCAOD患者的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C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其脑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改变。结果116例患者中,CTA共检出133条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其中单侧者99例,双侧者17例。其中MCA闭塞25条,重度狭窄39条,中、轻度狭窄69条。CT或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LIS)45例,各型分水岭脑梗死(CWSI)38例,流域性脑梗死26例,纹状体内囊梗死(SCI)10例,未检出梗死病灶14例。CTP显示MCA供血区内脑血流灌注异常96例。其中58例有MCA供血区的大范围血流灌注减低。未检出血流灌注异常者37例。结论由于MCA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MCAOD可造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和血流灌注异常。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 脑梗死 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脑梗死患者双上肢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与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整体急性MCA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共62例,进行回顾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为(66.7±10.9)岁,年龄范围(33.0~85.0)岁。依据脑梗死侧别进行分组,其中左侧MCA脑梗死组37例,右侧MCA脑梗死组25例。入院48 h内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双上肢SEP,记录大脑皮质电位N20、P25、N35各波的峰潜伏期、波幅、电活动波形出现情况。结果左、右侧MCA脑梗死组,病灶对侧肢体SEP检测结果分别为正中神经正常1例(2.70%)、5例(20.00%),异常36例(97.30%)、20例(80.00%);两组间正中神经异常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7,P<0.001)。尺神经正常3例(8.11%)、4例(16.00%),异常34例(91.89%)、21例(84.00%);两组间尺神经异常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0,P=0.128)。左、右侧MCA脑梗死组SEP异常结果中各波峰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分别为正中神经34例(60.71%)、尺神经33例(60.00%),电活动波形消失分别为正中神经22例(39.29%)、尺神经22例(40.00%)。波峰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电活动波形消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885)。左、右侧MCA脑梗死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e of Health Storke Scale,NIHSS)评分,中度及以上神经功能损伤分别为34例(91.89%)、19例(76.00%)。其中电活动波形消失分别为正中神经18例(52.94%)、4例(21.05%);尺神经18例(52.94%)、4例(21.05%)。中度及中度以上神经功能损伤患者SEP电活动波形消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613、20.613,P均<0.001)。结论MCA脑梗死病灶所支配的对侧上肢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EP明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N20、P25、N35各波峰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明显降低与SEP电活动波形消失,且患肢SEP各波形电活动消失仅发生于中度及以上神经功能损伤时。

  • 标签: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我院收入的1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观察其疗效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本例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无头晕,左侧肢体乏力麻木改善,左上肢持物欠稳,左下肢可抬离床面,口角向左歪斜,言语清晰,右眼视物稍模糊,纳寐一般,二便调,最终康复出院。结论 给予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疗效,促进脑部功能恢复正常。

  • 标签: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动脉取栓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HV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及亚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41-94岁、平均(66.0±13.9)岁;收集同期非脑梗死脑部疾病患者及健康成人34例影像资料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MRI平扫,其中脑梗死患者有68例行头颅3D时间飞跃法MRA(3D-TOFMRA)和/或CTA检查.观察所有研究对象MRIT1WI大脑中动脉HVS,对比HVS阳性组与HVS阴性组患者脑梗死范围、血管病变程度、DWI-Alberta中风早期CT评分(DWI-ASPETS)以及临床表现.结果对照组34例研究对象T1WI均未出现HVS.9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3例存在HVS(HVS阳性组),49例无HVS(HVS阴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入院时,HVS阳性组患者肌力低于HV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8,P=0.048).HVS阳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4.0±1.1)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者占83.7%(36/43),HVS阴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2.5±0.9)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占26.5%(13/4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8例行MRA和/或CTA检查中,HMCA阳性组35例,其中动脉闭塞占71.4%(25/35),动脉狭窄占28.6%(10/35);HMCA阴性组33例,其中动脉闭塞占45.5%(15/33),动脉狭窄占39.4%(13/33),未见异常占15.1%(5/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4,P〈0.05).结论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T1WI大脑中动脉HVS征提示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该征象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之一;认识HVS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梗死的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高信号血管征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对临床初诊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后,取尿激酶50万IU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中,先在1min内推注10万IU,再按1万IU/min泵入,每10min造影一次。50min泵完尿激酶,对再通者,停止溶栓;不全开通者再追加20万IU尿激酶;若血管还未开通或开通不理想,改用微导丝对血栓或栓子进行机械碎栓。结果采用选择性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2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1例溶栓后再闭塞。2例血管完全开通后合并出血。16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2例出现新的脑梗死灶。结论对于基层医院,采取选择性动脉溶栓和机械碎栓结合的方法救治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满意。

  • 标签: 急性 大脑中动脉 闭塞 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配合常规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羟乙基淀粉扩容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1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纳入时间段为2015年8月~2017年12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二组,每组分别纳入62例及64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根据年龄段再分为观察1组(中老年组)及观察2组(老年组)二个亚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评价结果进一步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06%(57/64),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及Barthel量表评分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分别为(6.3±2.0)分、(3.1±0.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随访三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量表评分为(76.9±1.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另外,治疗二周后观察1组及观察2组NIHSS量表评分分别为(2.8±0.8)、(4.2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月后随访观察1组及观察2组Barthel量表评分分别为(74.9±1.7)分、(62.1±1.6)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近期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意义,中老年组较老年组改善更明显,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不同年龄段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伴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4例,依据是否溶栓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预后情况以治疗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梗死后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治疗90d后的死亡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24h后及治疗7d后较治疗前出现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24h后较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7d后较治疗前及治疗24h后下降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均出现下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RS评分0~2分人数及梗死后出血转化人数较对照组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治疗90d后死亡人数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针对伴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疗效较及安全性较高,能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