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肺静脉血流频谱对妊高征胎儿心脏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妊娠24~32周的妊高征产妇48例(观察组),另选取相同年龄段孕妇及同期孕龄胎儿48例(对照组)。两组孕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胎儿标准四腔心切面检测胎儿肺静脉血流频谱,观察心房收缩期A峰有无降低、缺失或反转,监测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各自的峰值的速度(S峰、D峰)、心房收缩期时峰值的速度(A峰),多切面扫查胎儿心脏,观察胎儿心脏结构有无异常。结果两组胎儿S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9例胎儿A峰反转,15例A峰减低,4例A峰无变化;对照组胎儿的肺静脉血流频谱未见异常。观察组胎儿的D峰和肺静脉血流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的A峰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1周后,两组胎儿S峰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肺静脉的A峰未见反转,观察组新生儿肺静脉的A峰、D峰与对照组接近;观察组新生儿的PI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胎儿肺静脉可有效观察妊高征胎儿的心脏发育情况,以评估胎儿的心功能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的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心脏手术后的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情况、术后生理指标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结果:1. 基本信息: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信息上无显著差异(P>0.05)。2. 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P>0.05)。3. 术后生理指标: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生理指标波动较小,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而对照组患者存在较大的波动,部分指标出现异常。4. 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采用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生理指标稳定、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认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护理在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沙枣叶提取物对大鼠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包括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沙枣叶提取物高、中、低(500mg/kg、250mg/kg、125mg/kg)剂量给药组,每组10只;运用Langendorff灌流系统建立大鼠离体心脏模型,平衡时期持续灌注K-H 液,待稳定后再灌注沙枣叶提取物,实时测量冠状动脉流量,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仪测定大鼠心肌收缩力,分离右颈总动脉,记录指标心率(HR)。结果:沙枣叶提取物可增加心脏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功能。结论:沙枣叶提取物可有效改善离体心脏心肌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期间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临界值(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和内科心脏病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评估这些DBP目标是否可以达到并与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婴儿,开胸)特有的生理学结果相关,以及是否影响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PR,ECPR)结果。设计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分析。场所儿科危重监护协作研究网内的三级PICU和CICU。对象入院诊断为外科心脏或内科心脏疾病且CPR期间具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患者。干预措施无。方法和主要结果分析113例患者心肺复苏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形,包括88例外科心脏疾病和25例内科心脏疾病患者。外科心脏(51/88;58%)和内科心脏(17/25;68%)疾病患者达到DBP目标的比例相近(P=0.488)。达到DBP目标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P=0.018),但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P=0.359)。53%(16/30)的单心室患者达到目标DBP。11/20(55%)例胸部按压开始时处于开胸状态的患者达到目标DBP。16/33(48%)例ECPR患者达到目标DBP,存活和未存活患者间无差异(P=0.296)。结论具备有创监测的外科和内科心脏病患者在ICU复苏期间均可达到目标DBP(婴儿>25 mmHg,儿童>30 mmHg)。达到目标DBP与外科心脏病患者出院存活率提高相关,而与内科心脏病患者无关。下述患者均有可能达到目标DBP:(1)单心室患者,(2)开胸患者,(3)ECPR患者。
简介: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法与肺动脉导管(PAC)法监测心脏容量负荷与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45例患者,术中分别采用TEE及PAC监测右室舒张末期容量(RVEDV)、右室收缩末期容量(RVESV)和右室射血分数(RVEF),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一致性。结果:与基础值比较,TEE和PAC法均显示,负荷后RVEDV[TEE:(38±6)ml比(51±9ml),PAC:(153±17)ml比(188±19)ml]、RVESV[TEE:(19±4)ml比(33±5)ml,PAC:(92±16)ml比(110±23)ml]均显著增加(P均〈0.01),RVEF均无显著差异(P〉0.05)。PAC与TEE法在治疗前监测的RVEDV、RVESV、RVEF结果均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r=0.844、0.862、0.916,P均〈0.01),在治疗后监测的RVEDV、RVESV的相关系数显著降到0.6以下(r=0.552、0.579,P均〈0.05),RVEF的相关系数仍保持在0.8以上(r=0.892,P〈0.01)。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在临床监测中一致性较高,前者为非创伤性检查,便于临床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用2017年6月~12月本院心内科接收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25例,将他们视为观察组,并选用到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老年患者18例,视他们为对照组,采取心脏血流动力监测仪对两组老年人的SV、CO、CI、PEP/LVET、A2-O、PCWP、AC以及TPR等参数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SV、CO、CI、A2-O以及AC均明显降低,而PEP/LVET和TPR明显升高,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对于这类患者需加强护理。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甲状腺素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围术期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患者,随机分为A组(用药组)和B组(对照组),A组除常规围术期处理外,于术前2d至术后第3d口服甲状腺素片,0.4mg/kg/d。b组只作常规围术期处理,未用药。两组均于术前、术中、术后第1d、术后第3d测定血浆T3、T4及FT3,浓度以及心率、血压,并记录,比较两组T3、FT4、FT3、心率及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术前甲状腺素无显著差异,术后均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A组甲状腺素水平术后恢复正常较快.动脉血压较稳定.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循环系统功能稳定。结论围术期口服小剂量甲状腺素,有利于改善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的低甲状腺素状态,能改善术后心功能,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的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与正常胎儿脐静脉内径(D)、时间平均峰值流速(TAmax)及血流量是否有差异。方法前瞻性研究2021年5-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中心就诊的69例22~27周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病例组)的脐静脉D及TAmax,根据公式[Q=0.5TAmax·π·(D/2)2]计算出Q1(脐静脉血流量),再根据胎儿体重计算出Q2 (Q2=Q1/体重),同时选取同期孕周匹配的111例健康胎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胎儿脐静脉D、TAmax、Q1及Q2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病例组脐静脉D、TAmax、Q1及Q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脐静脉D、TAmax及Q1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关系(r=0.608、0.320、0.626,均P≤0.001),Q2与孕周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r=0.189,P=0.047)。结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脐静脉D、TAmax、Q1及Q2减低,提示胎盘-胎儿循环有效血流量减低,间接反映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胎盘功能减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泵控血流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负荷和血管通路狭窄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行MHD治疗的患者92例,根据透析时泵控血流量的不同分为低血流量组(<220 ml/min)44例和高血流量组(≥220 ml/min)48例,均持续透析治疗6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记录两组血管通路狭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两组心脏负荷水平检测,包括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搏输出量(SV)。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酐(Cr)和血红蛋白(Hb)水平。记录透析期间内瘘失功能及高危事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血管通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低血流量组血管通路狭窄率为27.27%,显著高于高血流量组的10.42%(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ei指数、LVEF及SV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Tei指数、LVEF及SV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高血流量组Tei指数、LVEF及SV均显著高于低血流量组(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血清CRP、Cr及H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CRP、Cr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Hb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低血流量组与高血流量组内瘘失功能发生率分别为25.00%(11/44)、8.33%(4/48),低血流量组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高血流量组(χ2=4.67,P=0.031)。低血流量组高危事件发生率为13.64%,显著低于高血流量组的31.25%(χ2=4.04,P=0.044)。结论MHD治疗时应根据临床选择合适的血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透析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检测方法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和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79例(ACI组),男50例,女29例,年龄42~87(66.27±9.89)岁;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6(64.15±10.11)岁。两组行心脏彩超检查获取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动脉超声检查获取动脉内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获取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ACI组左房内径为(39.40±3.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50.26±3.48)mm、右室内径为(23.93±1.89)mm、肺动脉压为(38.11±3.37)mmHg(1 mmHg=0.133 kPa),均较对照组增加[分别为(38.00±3.32)mm、(48.82±2.51)mm、(22.89±1.23)mm、(36.08±2.3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7、2.276、2.677、2.907,P=0.048、0.026、0.009、0.005)。(2)ACI组左、右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左颈内动脉Vd及右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组左、右颈总动脉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CI组两侧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差(ΔV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I组右侧大脑前动脉V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两侧大脑前动脉ΔVd,两侧大脑中动脉ΔVd,两侧椎动脉ΔV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CI患者通过调节心脏结构与颅内外动脉血流速度以改善脑的供血。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动脉高压(PH)患者肝中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变化规律,寻找超声无创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新指标。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及沈阳军区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来院诊治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拟行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经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按照不同肺动脉压力分为健康对照组、轻度PH组、中度PH组、重度PH组,采用超声检测肝中静脉血流频谱,测量心房收缩期离心波峰值血流速度(AR)、收缩期回心波峰值血流速度(S)、舒张期回心波峰值血流速度(D)和速度时间积分(VTI)。结果健康对照组28例、轻度PH组9例、中度PH组10例、重度PH组22例,各组组间收缩期离心波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RVTI)、收缩期回心波血流速度时间积分(SVTI)、舒张期回心波血流速度时间积分(DVTI)、AR、AR/S、ARVTI/SVTI、AR/(S+D)、ARVTI/(SVTI+DVT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40、2.838、3.373、7.681、3.478、12.052、4.806,P〈0.05、〈0.05、〈0.05、〈0.01、〈0.05、〈0.01、〈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R/(S+D)比值与肺动脉平均压具有正相关关系(r=0.575,P〈0.0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肝中静脉频谱参数中AR/(S+D)比值随肺动脉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具有相关性。肝中静脉血流频谱的超声探测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AR/(S+D)比值可作为无创评价肺动脉高压的新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心脏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方法:收录2022.7——2024.7期间于我院ICU接受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6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临床护理手段,比较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均有30例,所对应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导管置管天数、ICU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配合集束化护理。对于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的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先心病合并PH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永州市中心医院超声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先心病合并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全肺阻力将这些患者分为PHⅠ级组(<10u.m2,n=40)、PHⅡ级组(10-17u.m2,n=40)和PHⅢ级组(>17u.m2,n=40)三组。测量结果可能受到体表面积的影响,因此依据体表面积又将Ⅰ级患者分为<0.85m2和≥0.85m2两组,将Ⅱ级患者分为<1.45m2和≥1.45m2两组,由于Ⅲ级患者具有相似的体表面积,因此没有分组。对三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导管检查,然后对其检查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我院超声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PH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BSA、AO、LVPWD、RVAWD、RVD、RVT、RVT/LVT均与PRV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A、LVD、LVEF、LVT、FLV、ACT/ET均与PRV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VSD/PDA、PA、IVS、ACT、ET均与PRV无相关性(P>0.05);PPR与PRV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PTR与PRV无相关性(P>0.05);三组患者组间PAMP、PVR、QP/QS、S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PHⅠ级组患者吸氧试验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PHⅡ级组患者吸氧试验阳性8例,阳性率为20.0%;PHⅢ级组患者吸氧试验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PHⅠ级组患者的成功闭合分流率显著高于PHⅡ级组、PHⅢ级组(P<0.05),而PHⅡ级组患者的成功闭合分流率又显著高于PHⅢ级组(P<0.05)。30例患者中,吸氧试验阳性10例,成功手术闭合分流8例,术后PAMP降低了至少50%。其余经临床均判断为无手术适应症,让其口服药物。超声测量TPR、PAMP、QP/QS和右心导管结果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6,0.90,0.90,P<0.05)。在PH程度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中,超声和右心导管一致。结论运用超声心动图研究先心病合并PH的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能够将患者的肺动脉高压阶段及程度准确反映出来,将可靠依据提供给临床分级。同时,运用超声心动图通过对肺循环血流量及肺动脉压力进行测量,将肺、体循环血流量及全肺阻力等右心导管参数获取过来,作为无创右心导管检查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