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3.0TMR心肌灌注成像(MR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MRMPI)检查技术应用及方法。方法对25例冠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MR首过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成像,经两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1例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21例受检者狭窄度≥50%的冠脉共34支中,29支显示首过灌注减低,9支显示延迟增强,其中心肌透壁增强4例,非透壁增强5例。4例图像质量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在控制好受检者心率及呼吸,掌控好技术要点的情况下,MR心肌灌注成像完全可以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有效评价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心肌灌注 冠心病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动态心肌灌注CT成像(CTP),探究冠状动脉无狭窄者心肌灌注定量参数[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的数值范围。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偶有胸闷或冠心病家族史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并经其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自愿行动态CTP检查的34例受试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3~65(50±7)岁。入组受试者先后行静息-负荷动态CTP检查。依据心肌17段分段法,计算心肌各节段MBF、MBV值。统计分析整体水平无冠状动脉病变受试者的MBF、MBV参数值范围,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无狭窄者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整体MBF、MBV值分别为(115.5±27.4)ml·100 g-1·min-1、(212.8±40.8)ml·100 g-1·min-1及(17.6±4.0)ml/100 g、(25.8±4.6)ml/100 g。右冠状动脉供血区MBF、MBV的绝对及相对储备值[MBF:(102.8±41.5)ml·100 g-1·min-1、107.7%±52.5%,MBV:(9.3±5.2)ml/100 g、62.1%±47.4%]均最高,但三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参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负荷状态MBF[(228.6±39.9)ml·100 g-1·min-1]及MBF绝对储备值[(113.3±46.2)ml·100 g-1·min-1]显著高于男性[(192.8±33.4)ml·100 g-1·min-1、(77.0±41.2)ml·100 g-1·min-1](均P<0.05)。女性MBF相对储备、静息态MBⅤ、负荷态MBV及MBV绝对储备和相对储备值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狭窄者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为(115.5±27.4)ml·100 g-1·min-1、(212.8±40.8)ml·100 g-1·min-1,MBV平均值为(17.6±4.0)ml/100 g、(25.8±4.6)ml/100 g。女性负荷状态MBF及MBF绝对储备值高于男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肌灌注成像应用于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超检查及心肌灌注成像诊断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率。结果彩超诊断率为88.57%,明显比心肌灌注成像97.86%更低(P<0.05);单支病变LVEDD明显比多支病变更低,而LVEF明显比多支病变更高(P<0.05)。结论心肌灌注技术扫描快、成像清晰,应用于心肌梗死中诊断率较高,适用性强,值得应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心肌灌注成像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简称CTP)技术快速发展,在心脏功能学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动态CTP技术的临床应用,专业学组数十位专家在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研究成果,就动态CTP成像操作和图像分析的若干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编撰成文。本共识主要分为动态CTP患者选择、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图像后处理及结果分析五大部分,涉及该技术实际操作与分析的各个环节,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建议在动态CTP临床工作中进行参考与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第3代双源CT进行动态负荷CT心肌灌注成像(CTP),探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对于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有效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前瞻性连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评估为中重度冠心病风险的患者,采用第3代双源CT对入组患者进行动态负荷心肌CTP扫描。针对心肌灌注后处理图像,分别采用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患者进行心肌缺血诊断评估。定量评估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17段分段法,对左心室心肌牛眼图进行心肌血流数值(MBF)定量测量。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心肌缺血诊断参考标准,基于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通过DeLong检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度等诊断效能值。结果60例患者最终入组并完成动态负荷CTP检查,共有151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ICA、FFR检查和治疗,其中39例患者的58支冠状动脉血管被诊断为存在血流梗阻性病变伴相应供血区心肌血流灌注减低。定性评估方法AUC为0.65 (95%CI 0.58~0.73),定量评估方法AUC为0.92 (95%CI 0.87~0.97)。2种评估方法诊断效能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为(3.8±1.2)mSv。结论动态负荷心肌CTP定量评估中重度冠心病风险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定性评估方法。采用第3代双源CT能够有效实现低剂量CTP检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血流储备分数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意义。方法自2019年4月至12月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进行动态CT-MPI扫描,获得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流量比值(rMBF)、心肌血容量(M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EV)、流量提取乘积(FE)及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CBV)。以SPECT为参考标准,比较大致正常和异常、不同缺血程度、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以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为标准,比较CCC良好组和不良组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及其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例患者。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灌注大致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大致正常组(P<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1.75 ml·100 ml⁻¹·min⁻¹,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和0.80。MBF及rMBF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降低,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11和0.696)。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rMBF的AUC最大为0.896,最佳截断值为6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和0.92。CCC良好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不良组(P均<0.05),但与Rentrop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r|均<0.3)。结论动态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CCC状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与CCC Rentrop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冠状动脉闭塞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侧支循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PCI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行PCI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例,传统冠脉造影和心电图评估术后疗效)与实验组(n=40例,超声-心肌灌注成像技术评估术后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LVEDD、LVESD指标低于对照组,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PCI术后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该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冠脉再通情况,评估术后心肌灌注恢复情况,并提供更精确的心功能改善数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指标评价猪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模型的价值。方法10只实验中华小型猪,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通过导丝缓慢注入左前降支远段1 ml微球混合液(含微球0.5×105/0.5 ml),建立CMD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 min及建模后10 min行CT-MPI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测量CT-MPI的定量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以实验猪建模前后CT-MPI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建模前后静息和负荷状态下MBF、MBV的差异。之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证实CMD心肌节段。结果8只猪完成实验(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CMD区静息MBF、MBV分别为(98.6±20.9)ml·100 ml-1·min-1、(9.0±2.8)ml/100 ml;负荷MBF、MBV分别为(87.6±14.6)ml·100 ml-1·min-1、(8.0±1.8)ml/100 ml。CMD区静息和负荷MBF及MBV与非CMD区比较均减低(P<0.001)。HE染色低倍镜下显示损伤心肌与正常心肌并存,高倍镜下显示心肌细胞质黏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细胞排列疏松,细胞核部分出现皱缩以及心肌细胞间质水肿。结论本研究通过动态CT-MPI评价CMD动物模型,表明CMD心肌节段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值和MBV值均较造模前明显减低,MBF、MBV变化值可作为动态CT-MPI评价CMD的定量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简介:  1前言  过去的四十年中,脑灌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最早应用的是氙气,它是一种能通过血脑屏障(BBB)的脂溶性放射性示踪剂,可被注入或吸入体内,并通过放置在头皮的探测器监测脑皮质的灌注情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出现.……

  • 标签: 脑缺血 灌注成像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70例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检测,计算双源CT双能量灌注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敏感度、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并评价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结果检测发现,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法,即金标准诊断,患者阳性表达为65例,采用CT心肌灌注成像法检测,患者阳性表达为64例,两种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冠状动脉检测显示,患者的成像质量可达评价标准,图像评分总均值(4.68±0.57)分,65例患者发现粥样硬化斑块231个。双能量CT检测64例患者发现粥样斑块共211个,检测斑块相对冠脉检测符合率达91.34%,两种检测技术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与双能量CT均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出病变支数为187正常支数为23,双能量CT检测病变支数为184,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双能量CT准确率为98.39%,两种检测技术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硬化症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双能量CT心肌灌注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和成分做出无创性评价,有助于减少冠脉造影对患者的伤害,且双能量CT心肌灌注成像可同时显示解剖图像和功能图像技术,诊断更快捷,值得推广临床应用。

  • 标签: 心肌灌注成像 双能量CT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脑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查技术应用于临床,而多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继被用于脑灌注成像,但不同的检查手段各有特点。本文对多种脑灌注成像技术的原理、临床应用及其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脑灌注成像 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第3代双源CT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的正常心肌血流量(MBF)与负荷后心率增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动态CT-MPI及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正常或冠状动脉轻微狭窄(定义为任一心外膜血管直径狭窄<25%)441例患者的CT-MPI图像,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231例患者。根据17节段模型在每个节段绘制ROI,采用混合去卷积法和最大斜率模型计算出每个节段的MBF及整体MBF。同时记录负荷后心率的增量及图像质量的相关参数。根据负荷后心率增量将患者分为4组,即心率增量≤9次/min组、10~19次/min组、20~29次/min组及≥30次/min组。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差异,事后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以区分两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不同节段的两组间差异。结果纳入的所有患者的整体MBF为157(140,182)ml·100 ml⁻¹·min⁻¹。负荷后整体MBF与心率增量呈正相关(r=0.350,P<0.001)。心率增量不同亚组(≤9次/min亚组37例、10~19次/min亚组107例、20~29次/min亚组66例及≥30次/min亚组21例)的MBF分别为(142±26)、155(137,177)、(171±31)及(187±42)ml·100 ml⁻¹·min⁻¹。不同心率增量亚组的绝对整体MB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0.000,P<0.001)。心率增量≤9次/min亚组的整体MBF显著低于心率增量10~19次/min亚组的整体MBF(调整后P=0.029);当心率增量≥20次/min时M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第3节段MBF(基底部下室间隔段)显著低于其他节段的MBF[分别为136(117,148)和161(142,191)ml·100 ml⁻¹·min⁻¹,U=104 539.000,P<0.001]。结论整体MBF值与负荷后心率增加的程度呈正相关。心率增量≥10次/min的患者整体MBF更高。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成像 心率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临床研究发现,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特别是左心室局部功能,对于患者心脏病治疗以及预后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作为一种新型的放射性显像技术,相比与其他成像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同时评估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情况、局部室壁运动情况以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为此,在这里从以下方面针对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评估进行了简单探讨。

  • 标签: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冠心病 心肌血流灌注 心功能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0例脑局部缺血患者CT灌注成像临床资料。结果CT平扫、CT增强扫描未发现其他异常病灶。MRA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变细2例。CT灌注成像,7例I1期,8例I2期,5例II2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及时发现患者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区分低灌注脑局部微循环病理生理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梗死前期 脑局部低灌注 CT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80例融入本次研究,2022-03- -2023-05 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GERevolutionCT颅脑灌注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综合诊断确诊,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阳性69例(86.25%),脑梗死阴性11例(13.7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率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联合检查、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P<0.05)。结论 GE Revolution CT颅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其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应用彰显出较大价值,可以解决脑梗死患者诊断不够准确的问题,使其灵敏度、准确率有所进步。

  • 标签: 颅脑CT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肝癌疾病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肝癌患者

  • 标签: 肝癌诊断 CT灌注成像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