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事诉讼是我国的基本法律,作为民事诉讼处理的程序规范规则,民事诉讼律修订草案在2011年公布,民事诉讼律修改活动自此全面展开。民事诉讼律修改前后,要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的作用,还要求对民事检察制度以及民事诉讼律修改内容等作进一步的完善,提升民事检察工作潜力和活力,并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出民事诉讼律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民事诉讼律修正前后的法律监督问题以及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实证对比民事诉讼律等一系列的监督制度运行状况,从案件受理以及法律监督效果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细化分析。

  • 标签: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监督 修正草案 主动性
  • 简介:《中国民诉讼重点讲义》以现行法规范作为阐述的出发点,注重对司法实践的归纳和回应,尝试提炼关于中国民诉讼的体系化理论,因为这些特点,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清晰的教义学方法论意识的民事诉讼学著作。但从该书中也能看到,我国的民事诉讼教义学研究将会长期遭遇现行"规范化不足"、现有理论"体系化不足"以及司法实务"确定性不足"的挑战。对于未来教义学研究者而言,要特别关注"法外因素的处理""立法论与司法论的协调"以及"社科法学方法的引入"等问题。

  • 标签: 法教义学 司法论 立法论 社科法学
  • 简介:《中国民诉讼重点讲义》是将教义学引入民事诉讼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突出体现了教义学的特点,以实定法规范为出发点,以司法实务为基础,高屋建瓴地运用诉讼学的基础理论,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与思路。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巨大空间,如请求权基础理论的诉讼衔接、基于法律规范的法律要件分解与诉讼结构安排等。对于司法者而言,教义学与社科法学各有不同的作用与功能,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两个效果统一"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法教义学 实定法规范 司法实务 社科法学
  • 简介:摘要民事诉讼律关系是民事诉讼领域里的重要理论问题。学者们根据的国情,对民事诉讼律关系理论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民事诉讼律关系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理论流派一面关系说。两面关系说;三面关系说;法律状态说;多面关系说。笔者根据以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为依据提出了民事诉讼律关系多层说观点。

  • 标签: 多层学说 民事诉讼 法律关系
  • 简介:中国语境内的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建构和教义学方法展开,需要根据程序法学不同领域的具体条件来加以推进。可将这些领域大致区分为三种类型,即通过立法建立的制度与对应的司法实践已相对成熟的领域、粗具规模但体系性不足的领域和立法上的制度设计尚未获得司法实务充分回应的领域。《中国民诉讼重点讲义》采取了立足于司法实务的基本立场,提供贯穿教材整体的概念框架,并依程序的不同领域分别运用叙事方式的方法论尝试。

  • 标签: 民事诉讼研究方法 中国语境 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 创新叙事方式
  • 简介:摘要想要维护民事诉讼律的秩序,确保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就应该建立一个秩序制裁和实质制裁相结合的综合法律责任体系,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根据我国国情、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对民事诉讼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有效性。要想真正提高民事诉讼律责任制度的有效性,则需要进一步加深对民事诉讼律责任概念的理解,掌握其实施的意义,把握其主要内容,并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 标签: 民事诉讼 法律责任 制度
  • 简介:证明责任制度是现代司法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界对证明责任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主观证明责任到客观证明责任的深化。主观证明责任从当事人的视角解释证明责任,将这一制度解释为当事人就所主张的事实向法院提供证据进行证明的责任,客观证明责任从裁判者的视角解释证明责任,把这一制度解释为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用于克服要件事实真伪不明的裁判规则。法官适用《民事诉讼》第112条处置疑似虚假诉讼案件,是法官主动提出可能是虚假诉讼的假设,然后依职权收集证据进行确认,如果最终是否为虚假诉讼无法确定,法官就不能适用第112条驳回诉讼请求并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表明法官适用了证明责任的裁判规则,同时也表明证明责任可以与当事人的主张无关、与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无关。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证明责任的本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 标签: 《民诉法》第112条 主观证明责任 客观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本质
  • 简介: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的目的被定位于纠纷解决,也与战后比较研究中利益衡量论的引入有关.日本民诉法利益衡量论有别于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也有别于受德国法影响的亲实体法解释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并不局限于衡量或分配原被告之间的财产或价值,更多地蕴含了对作为制度利用者的当事人的便利、制度运营者的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发展等要素的考量.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解释方法论 纠纷解决 利益衡量论 法教义学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91条突破了过去对证明责任及其分配规范的认识局限,吸收了罗森贝克“规范说”的合理内核,但其在术语使用以及基本内涵方面仍与“规范说”有所不同,这些差别影响了证明责任的本质与实体法规范的准确适用,因此,《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应进行相应的修正.此外,对于采用“规范说”所引致的外部问题,一方面应对《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以及现行实体法进行梳理、解释或者修正,另一方面应重视现今实体法立法表述在证明责任分配领域的作用.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举证证明责任 “规范说” 证明责任分配
  • 简介:我国从1991年开始制订了民事诉讼协议管辖效力制度,在1992年、2012、2015年四度修正法律制度,令这一制度变得完善。现对制度中效力问题的法律分岐进行剖析,并说明了法律制度完善的方向。

  • 标签: 民事诉论 诉讼协议 法律效力
  • 简介:当事人恒定与诉讼承担两者各有其优缺,如何找到两者的平衡,考量的是制度设计者的智慧。我国在2015年的《民事诉讼解释》中明确地规定了当事人恒定与诉讼承担,但从比较的角度以及实务中的操作来看,该规定的正确、统一适用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当事人恒定,第三人参诉,变更当事人,诉讼承担后与249、250条四款几成对应,从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协调完善两者显得尤为必要。

  • 标签: 当事人恒定 诉讼承担 权利义务转移 比例原则
  • 简介:本文通过两则案例实证分析民事诉讼效益,阐述其价值,提示其重要意义,分析其历史及现状,为提升民事诉讼效益提供有裨益的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 效益 公正 效率
  • 简介:自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立法所采纳。我国民诉讼自认制度确立至今,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运行环境的缺乏、配套制度的欠缺、具体法律规范的不健全严重制约着自认在实践中的适用。为了解决自认制度面临的现实窘境,我们应当尽快确立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完善审前程序,建立强制答辩规则,并在民事诉讼中对自认制度作系统、全面、完整的规定。

  • 标签: 民事诉讼 自认 当事人主义
  • 简介:强制律师代理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方面,在民事诉讼领域因其存在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限制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因素而饱受争议。但是,强制律师代理制度却在德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德国立法者对该制度进行了不断地调试和完善,在发展其保障当事人利益和促进司法制度运作的同时,通过规范其适用范围,设立律师酬金法定化制度、诉讼保险制度、诉讼费用败诉方承担制度,以及诉讼救助制度和紧急律师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来限制其弊端,使得强制律师代理制度日臻完善,并成为该国引以为豪的诉讼制度。考虑到当前我国民诉讼的发展现状,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引入该制度的条件,所以在构建具体内容时应结合我国国情,坚持有限度的引入.

  • 标签: 德国 强制律师代理 诉讼救助 诉讼保险 法律援助
  • 简介: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生活带来便捷且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民事送达利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将民事诉讼以电子送达的方式送到,提高了民事诉讼的效率。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的特点,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出现将是信息化送达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讨论了民事诉讼电子送达的基本特征,然后着重分析我国民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运行现状,最后提出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完善的具体建议。

  • 标签: 民事诉讼 电子送达 效率
  • 简介:证据共通原则具有公正和效率两大价值,其确立基础在于自由心证主义,因为客观的事实只有一个,法官应当自由地根据共通的证据对同一事实做出相同判断。证据共通原则与辩论主义并不矛盾,二者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在适用证据共通原则的前提下,证据调查程序的阶段不同,证据能否撤回的结果不同。

  • 标签: 证据共通原则 自由心证 辩论主义
  • 简介:没有诉讼信任的诉讼不仅没有解决民事纠纷,反而会成为新麻烦的制造者,不利于和谐法治秩序的构建。在诉讼信任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当事人积极参与案件审理,发挥其对法个体规范的理解;也需要法官转换思维,将普遍规范的同当事人具体争议紧密结合起来考查。诉讼信任的形成和构建需要新的审理模式,在审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当事人对诉讼的态度和诉讼中的真实需要设置完善的程序来保障当事人在诉讼中积极参与审理,成为民事诉讼的利用主体。

  • 标签: 诉讼信任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 纠纷解决
  • 简介:摘要程序论在民事诉讼中直接体现为程序保障论。作为实现社会正义重要程序之一的民事诉讼,不仅需要程序公正,而且要使程序公正得到保障。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民事诉讼中程序保障的宪法基础作出论证,进而提出我国应当充实“对论”、保障判决效力和权利实现保障三个方面的制度,并就此阐发作者的看法。

  • 标签: 民事诉讼 程序保障 制度基础
  • 简介:诉讼时效是现代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传统中国虽然没有诉讼时效这一专业术语,但是从规范内容、法律事实和法学原理上考察,它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宋代,民事诉讼时效事实上已初具规模和体系。基于对专制统治秩序、社会经济秩序、人伦秩序等建构的影响不同,结合纠纷的种类来考量,宋代民事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一般田宅交易纠纷诉讼时效、与“家”相涉的田宅交易纠纷诉讼时效、与继承相关的纠纷诉讼时效和债务纠纷诉讼时效四类。此外,宋代还逐步完善了诉讼时效的细节性规定,结合商品经济发展和田宅流转速度加快等社会现实因素的考量,逐步缩短了相应纠纷的时效期间。

  • 标签: 民事纠纷 民事诉讼时效 宋代 交易秩序
  • 简介:与几年前、十几年前相比,民事司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案件登记制之后,民商事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实行法官员额制之后,每个员额法官的工作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如何保证案件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问题。与诉讼中法律适用的问题相比,证据法方面的事实发现和认定的公正性或结果的可接受性则更为重要.

  • 标签: 民事诉讼 证明过程 案件数量 社会环境 民事司法 案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