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临床进行输血前通常需要常规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等,以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达到免疫血液学的相容性,使得所输入血液能够在受血者体内存活且不会造成受血者产生不良反应,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保证输血的精准度与安全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明确要求将RhD强抗原性作为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以确保RhD同型输注,有效抑制输血引发的抗-D抗体,同时也能够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Rh系统除D抗原外还存在具有较强抗原性的C、E及c、e等抗原,其中,以E抗原抗原性较强,仅次于D抗原。近年来,关于抗-E抗体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报道较多,但是,现阶段国家尚未将Rh E抗原检测尚未成为输血前检查必要项目。本文特就1例输注红细胞混悬液并出现E抗原双群与抗筛阳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患者实施常规常规RhE抗原检测对指导临床进行精准输血所发挥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toolantigen,HpS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4例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每例患者同时进行14CUBT、RUT、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将后三项中任两项阳性作为Hp感染阳性诊断标准,对HpSA方法进行评价。结果HpSA检测的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90.2%,准确性为92.6%,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92.5%。结论HpS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具有简单可靠、标本留取方便及完全非侵入性的特点,适合作为Hp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
简介:目的:比较RhE相同表型输血与不同表型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患者80例,在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输注红细胞悬液2个单位,观察2组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变化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输血后相同表型组Hb和HCT均显著高于输血前和不同表型组(P〈0.05),不同表型组输血前后Hb和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表型组输血后仅出现2例发热患者,而不同表型组输血后则以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腰背痛为主,且两者均显著多于相同表型组(P〈0.05)。结论:针对存在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应该建议供血机构进行RhE血型鉴定和配型,以便更好的提高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与前S1抗原的关系,评价前S1抗原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法检测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的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并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方法检测HBV-DNA,并对三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清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23%和67.8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均为阳性标本的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4.33%和95.48%,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乙肝e抗原阴性的标本中前S1抗原和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35%和24.87%,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抗原、乙肝e抗原和HBV-DNA存在相关性,前S1抗原与HBV-DNA检出率非常相近且前S1抗原较乙肝e抗原敏感性更高,其能够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的变化,探讨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在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结肠癌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的含量并与良性肠道疾病及正常人群的血清中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血清中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结肠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指标的检出率。结论运用电化学发光技术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与肿瘤抗原19-9(CA19-9),在早期诊断与签别诊断结肠癌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法在临床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集的1000份尿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验和传统手工法检验,对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及阳性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2%、24.0%、20.0%,传统手工法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6.0%、22.0%、20.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中尿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尿蛋白符合率为97.4%,红细胞相符率为96.1%,白细胞相符率为95.5%。结论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与传统手工法在尿常规检查中各有优势,均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两者联合利用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