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巴字水”这个地名对于现代的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但“巴字水”在古代绵州,却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景观。古代绵州,原来在涪江东岸沈家坝及东河(涪江绵阳城东一段)河床一带。涪江从青衣坝(今青义坝)流至彰明河坝,经何家濠(今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处,即在绵州城北向西一折为二,一股大约经今平政河一段、西山脚下流至今董家沟、三汇高架桥处入今安昌江河道(今临园路市委党校一段,三汇路高架桥一段地势较为低洼,亦可见到故河道痕迹)。两股江水汇合后绕州城向南流至南山代家湾,再向东绕过南山东头向东南流去。安昌江从西流来,在三汇高架桥处与涪江汇合,芙蓉溪则在今沈家坝向南流入涪江。若遇涨水,登上南山远望即可看到涪江南流至州城之北即折向西成为两股流至今飞来石山下与安昌江汇合成一股,向南再向东兜着绵州城如巴字形绕个圈,故称“巴字水”。
简介:运用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和不同系列对比法计算岔巴沟流域1971—1980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分别为10.55%、6.18%和26.67%,减沙作用为58.74%、63.40%和72.77%;经过对计算结果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岔巴沟流域库坝等工程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方式在措施生效期间能够有效减少流域输沙量,减沙作用为65%左右,能够有效拦截洪水,减少洪峰流量,汛期减水作用大于25%;2)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不大,减水作用在7%左右,地下径流占总径流比例提高了20.4%,对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库坝等工程措施不能改善流域坡面和沟坡侵蚀条件,故而无法真正改善流域水土流失的状况,其减沙效果随着淤积量的增加而减小,需要不断投入以维持其减沙作用,而限于自然条件,库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的治理是不可持续的。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恢复流域自然植被,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并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
简介:就在路易·波拿巴到达巴登-巴登之前,这个小城就布满了装扮成艺术家和花花公子的法国密探、警察和宪兵。他们从他在火车站下车开始,一路尾随到他下塌的斯蒂凡妮·贝德饭店,当他有几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们就狂呼乱叫,虽然他们的“皇帝万岁”的欢呼声常常被德国旁观者的嘘声所淹没。在皇帝的随从中,弗略里将军和法伊将军令人生厌的粗俗相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位有着猫头鹰一样的眼睛和鹦鹉一样的鼻子的主人公的出场效果,与他的滑稽使团相呼应,他还穿上了那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灰色外衣。他与摄政王的私下会谈只持续了45分钟,而在与霍亨索伦王朝其他权贵的全部会谈中,他都不得不同时面对全体德意志小君主,因此很难有机会就重大事务进行交易。在离开巴黎之前,
简介: 我坐在汽车站门外的台阶上向四处张望.现在是太阳呲牙咧嘴的上午.站前广场两侧正上演一幕闹剧:一个40岁上下,模样极像民工的男人,手里举着一只芒果,作势欲向水果摊主的头上砸去.男人长着一根刀棱状的鼻子,在这个触目皆是塌鼻梁的南方小城,这只别具一格的鼻子可以证明他是个外地人.而那个水果摊主,勇敢地把头押向这只举着芒果的手,并把一些音节很短的字源源不断地从塌鼻梁里擤出来.你砸你砸!……
简介:“热巴”是流传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工布、那曲和四川、云南等藏区的一种铃鼓舞为主的,说、唱、谐、杂技、气功、短剧等综合性表演艺术。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神奇的传说、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是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一束多姿多彩的奇葩。对“热巴”二字有如下几种解释,其一,认为“热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尊者米拉热巴所创,因此,人们称之为“热巴”。其二,认为“热巴”的“热”字藏语意为“布”,“巴”指人,这是因为大部分热巴艺人穿布做的藏袍,所以称之为“热巴”即布衣人。其三,认为“热巴”男舞者腰上系的穗子,藏语称“热巴”或“替热”。因此,人们称为“热巴”。但在昌都丁青一带对这种穗子称“娘叉”即鱼网。其四,认为“热巴”名称源于“热给瓦”,“热给”即巡回之意,“瓦”指人,总称即巡回演出的艺人,他们类似内地的江湖艺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队伍。“热巴”沿革的传说:一说,在修建昌都地区类乌齐县类乌齐乡的类乌齐寺扎杰玛大殿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筑起来,晚上妖魔全部拆毁,于是高僧桑格吉温特邀请丁青热巴队镇魔,他们以精湛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