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掌握义乌地区宫颈癌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宫颈癌危险因素,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2007年参加义乌地区宫颈癌普查的50034名妇女中随机选取2687名,对这2687名妇女采用细胞学-阴道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的“三阶梯”诊断原则进行筛查,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capture,HCII)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并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婚育史、性行为史及卫生习惯、肿瘤家族史、宫颈癌防治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198例为研究组,非癌及非宫颈上皮内瘤变者248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高危型HVP的感染率为76.8%(152/198),正常对照组为14.1%(351/2489),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宫颈癌防治知晓率研究组为16.7%,对照组为31.4%。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低(≤17岁)、多次人流史(≥4次)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与宫颈癌、CIN的发生呈显著关联。结论宫颈癌高危因素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有关,其中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发现宫颈癌防治知晓率与宫颈癌发病有关。宫颈癌防治应建立起筛查体系,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高危型HPV阳性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者的干预,同时加强人群的健康宣传,落实高危人群的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对280例宫颈癌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目前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对本院2006年12月~2011年12月的28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为青年组(年龄≤35岁)40例,中老年组(年龄>35岁)240例,并且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的构成比在2006~2008年为19.33%(23/139),2009~2011年为12.06(17/1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怀孕次数的调查发现,中老年宫颈癌中孕次>3次占53.75%(129/240),产次>3次占55.42%(133/240),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青年组中主要为接触性阴道出血67.50%(54/80),较中老年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青年组中原位癌占10%(4/40),Ⅰ期占40%(16/40),两者的比例达50%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宫颈形态、统计学分析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总生存率低于中老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表现年轻宫颈癌患者的特点主要为接触性阴道出血,临床分期以早期为主。而中老年宫颈癌患者则以孕次和产次为特异性的发病因素。分析比较年轻宫颈癌总生存率无明显下降,年轻并不是宫颈癌预后恢复的不良因素。
简介:目的:经阴道CDFI观察宫颈形态大小,肌层回声及宫颈内膜线对宫颈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edsion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9MHz,嘱患者排空膀胱,行膀胱截石位经阴道CDFI检查,主要观察宫颈厚度以及与宫体之间的比例,宫颈线的厚度,连续性是否完整,宫颈肌层回声是否均匀,其内有无异常回声团块以及应用CDFI观察正常和异常血流情况。结果:15例宫颈癌均有不同程度的宫颈增大,2例宫颈无明显增大。在宫颈前后径增大的同时,有2例患者表现为宫颈肌层回声不均匀,呈减弱、低回声。其余可见到大小不等肿块回声。17例患者中,除2例早期宫颈癌外,其余15例均有明显的丰富的血流信号,特别是肿块内部可见"火球样"改变。CDFI呈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结论:经阴道CDFI不仅能发现肿瘤的直接征象,而且能了解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并能协助临床分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