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学前儿童语言叙事能力的研究在西方各国的儿童语言研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都以前期的基础性研究而进入了实用研究的阶段,广泛应用在学前儿童教育,儿童语言障碍诊断和干预,以及学前师范教育等教育层面的各个环节。在我国目前的儿童语言研究中,实证性的调查研究还处在启蒙阶段,还未见历时的实时话语的语料和分析的结果;而且照搬国外的理论和做法是否适合汉语和东方文化的特点还有待考证。本文就是在国外和港台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内陆地区的普通话语境,以收集到的4-6岁的学前儿童叙事语料为研究基础,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叙事能力发展的宏观结构做出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其发展轨迹,展示其发展特点,为儿童语言叙事能力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正>在古代汉语中,“见V”这种结构形式大抵可以表示两种语义:“见”相当介词“被”,“见V”表示被动。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见”与“被”同义对举,“见疑”:被怀疑,表示被动。这种“见V”结构的后面可以用“于”引出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周·庄周《庄子·秋水》)“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大方之家耻笑。用“于”引出主动者“大方之家”,“见笑”的被动语义更明显。其次,“见”具有称代作用。在文言文中,具有称代作用的“见”与动词组成“见V”结构,经常在人物的对话和来往的书信中运用。“见”主要指代第一人称,偶尔也指代第二或第三人称。“见V”的语义含蓄,感情丰富,体现一定的修辞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