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在中国东北的争夺有所减弱,日本乘机推行“大陆政策”加紧对我国东北实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渗透。中国民族资本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努力提倡实业救国,在对榨油、酿造、制粉、纺织等传统行业大部分实现变手工为机器生产的技术改造以后,也建立起火柴、牙粉、汽水、纺织、机械等行业,打破了外国列强在这些领域的传统垄断。张氏父子主政期间,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得到扶植,新兴大工业多集中在沈阳,沈阳成为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1923年冬天,留日归来的书生杜重远怀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在沈阳大东边门外小二台子创建了“肇新窑业公司”。就是这家中国第一个机械制造瓷器的奉天肇新窑业公司,竟然将日本的同类产品挤出了市场。一介书生创实业、凭实干,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了“抵制日货”的胜利。
简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作品,而非他的人格。好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赌徒恶棍,海德格尔支持纳粹一样,他们的品性并不伤害他们的文学品质即使是没有经历过中国与阿尔巴尼亚蜜月期的80后,今天再看这部完稿于1979年10月的小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依然可以和当时的中国扯上关系。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对阿尔巴尼亚和霍查、地拉那以及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了解,更多源于上一辈的热情。他们见证过两国的蜜月期,见证过那段好得如胶似漆的岁月,有首歌词为证:万岁毛泽东,万岁恩维尔·霍查,万岁伟大正确的党,万岁北京地拉那。我们这代人没有历经那个狂热的年代,没法感受那个发高烧般的年代。然而我们的优势也在于,今天我们重读阿尔巴尼亚乃至东欧文学时,作为“红色经典”那一部记忆已经褪色,意识形态操控文学的局面得以改变,文学重归于文学性,回到了属于它本来的位置。所以今天我们再来看这部作品,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剖析和解读:到底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
简介:和田地区洛浦镇兰干村有位年轻人叫阿卜杜热合曼,最近有个想法,就是把村头靠近315国道旁的门面租下来,开个小超市,一是方便邻里邻居,服务周边人群,再就是为家里增加一点小收入,可是农村超市不同于城市超市,最大的区别在进货,城市的超市是采取代销的形式,销完结账的,农村超市一般都是现款结账。这个地域区别导致进货方式的不同,使原本不富裕的阿卜杜热合曼有钱租超市门面,却没钱进货,正在犯难之际,得知这一消息的住兰干村工作组组长卡哈尔·牙生,给他在和田市经营超市生意的朋友商量,并得到朋友对这位年轻人的大力支持,给他供超市所需的货物,采取代销的形式,销完结账,并根据超市销售货物快慢不同,允许出现退换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