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先生的《利维坦灵魂》一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定中国文化是"历时机会均等的文化范式"。文中简单介绍了该书的逻辑,指出了该书"人性自私"的逻辑前提、"历时机会均等文化范式"的结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儒家文化、封建文化作了初步区分和思考。最后对该书作了中肯的辩证评价。

  • 标签: 季国清 利维坦 传统文化 历时机会均等 缺陷
  • 简介:题记:收藏史上,鉴别失当难计其数。追述噱闻数则,无意奚落四进士,乃自警耳。蒸饼古砖孙星衍(1773-1818年)乾嘉时大学者,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渊如,乾隆进士,授编修。权相和坤知其名,想一见,他就是不去,颇见骨气。后来任邢部主事、山东督粮道,引疾回江苏,主持钟山书院。他深究经史小学,旁及诸子百家,精通金石碑版,尤邃考据校勘,传世著作颇多。一次,他的外甥秦瀛(无锡人,字凌沧,一字小岘,乾隆举人,官至刑部

  • 标签: 噱闻 清季鉴赏 鉴赏噱
  • 简介: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袁世凯 清廷 满汉畛域
  • 简介: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认识经历了拒斥、接纳、推动的心路历程,从坚决反对修造铁路,到立足国防军事立场而接纳铁路,再进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中国铁路建设,其立场由保守逐步走向开放。在讨论铁路建设事务时,他更多地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着眼,相对忽略了铁路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效应,对利用外债、招集洋股、引进技术等间或表露出某种疑虑。刘坤一对铁路建设的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代官员们早期现代化意识的萌发和生长,受制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环境;统治危机和严重外患,既是观念变革的推力,也是一种阻力。

  • 标签: 刘坤一 铁路建设 早期现代化意识
  • 简介:<正>我校历史系陈增辉、黄起寮、徐恭生、王新整与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秦国经、李鹏年、朱先华等合编的《中外使领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得到了中外学者的好评。《年表》主要有四个内容:一、《清朝驻外使臣年表》(1875——1911);二、《各国

  • 标签: 清季 明清档案 故宫博物院 中华书局 中外学者 使臣
  • 简介:人的养生与天地相应,与自然息息相关,必须适应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才能成长。人的皮肤也是与四四时息息相关的。为什么慈禧年过七十,肌肤仍保持白嫩、润滑,皱纹无显,头发乌黑亮丽,这不得不归功于宫廷里专门给慈禧做养生护理的御医们。如果在四能做到“、调、养.补”四部曲,我们的皮肤就会很健康很亮丽并且春颜常驻。赶快跟上美容养颜专家的步伐,看看我们各种类型皮肤所要做的准备工作都是什么。

  • 标签: 天地相应 美容养颜 皮肤 养生 息相 四时
  • 简介:本文针对边政学与边域研究中汉人主体的缺失,以民国新疆汉人研究,补缺边政研究和汉人社会研究;论述近代新疆汉人源流和其文化认同,以及汉人主体的社会生成;抽绎此研究的历史与学理意义。

  • 标签: 边政学 清季 民国 汉人社会 主体文化
  • 简介:清代光宣年间,为革除赋税征缴积弊,中央和地方先后主张推行以征信册为载体的信息公开制度,拟定章程,设计册式,将赋税完欠信息公示于民。征信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成本高于收益,设计不合理,加以户部过度依赖征信册,缺乏试点与配套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征信册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依据的信息公开原理却是治理官吏财政违纪的必由路径。

  • 标签: 清季 征信册 制度设计 信息公开
  • 简介:刘瑞芳(1827~1892),字芝田,号召我,早期驻外公使之一,也是较早走向世界的传统士大夫群体中的一员,曾出使泰西4年。百余年来其事迹几被湮没,亦甚少有论者提及刘瑞芳之名。

  • 标签: 清季 事迹 出使 士大夫 外公 略论
  • 简介:受西法东渐风气的影响,法律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开始兴起。这不仅表现在有志之士呼吁中西学并重,且政法学堂也重视聘请外籍教师,以外语教授西方法律,派遣法学留学生出国,以至形成中外合办高等法学教育的特色,这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代特征。

  • 标签: 西法东渐 清季 法律教育 教育理念 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
  • 简介: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 标签: 清季民初 梁启超 道德救国 私德 公德 近代人格
  • 简介:中叶广东“号富饶而书板绝少”的境况下,广东的刻书之主由阮元官方性质的学海堂,到民间心怀桑梓的殷富学者士人,再到士商合作刻书的兴起,很好地展示了清广东刻书之风的流变。尤其是士商结合的新模式,就更为凸显了其优势所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典籍刊刻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达成了对广东地方文献的保护、整理与弘扬。

  • 标签: 广东 刻书 士商结合
  • 简介:摘要伴随着制造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现有的机械设计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机械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通过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对机械结构优化设计应用与研究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制造业机械设计质量。

  • 标签: 机械结构 优化设计 应用与研究
  • 简介:作为历史教育的主要工具,历史教科书在开始登上教育和学术舞台。当时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对清朝历史的叙述,大体是基于“本朝史”的书写框架;进入民国后,历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虽然短时期内未做大的变动,但基于民国的共和立场书写清朝历史则成为教科书编者的共识,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发生巨变。本文从书写原则、书写策略等方面,以及民族、国家认同等视角,对民初之时历史教科书中的清史叙述进行分析,以期为历史学如何求真与致用,提供一个典型案例。进而思考这样的清史叙述如何影响甚至规范此后的清史研究脉络、走向等重要学术问题。

  • 标签: 清季民初 历史教科书 清史叙述
  • 简介:词人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郑文焯继武前贤,振绝甄业,光大词学,沾溉后人,时称桂派,(如蔡嵩云《柯亭词论》云:'第三期词派,创自王半塘。叶遐庵戏呼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亦称四大词人。王鹏运字幼遐,自号半塘老人,晚号鹜翁,广西临桂人,原籍浙江山阴。有《半唐定稿》行世。况周颐原名周仪,避废帝溥仪名改周颐,字夔笙,号玉梅词人,晚号蕙风词隐,亦广西临桂人,原籍湖南宝庆。桂派之名由王、况二人籍贯而来。夔笙有《蕙风丛书》、《蕙风词话》等行世,晚年自定词为《惠风词》二卷。朱祖谋原名孝

  • 标签: 蕙风词隐 况周颐 王鹏运 郑文焯 王半塘 临桂
  • 简介:韦围,广西壮族人,1913年出生,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一位叱咤风云、敢打硬仗的猛将。新中国成立不久,韦围就被毛泽东委以重任,率领中国军事顾问团奔赴越南,援助越南抗法战争。韦率领的顾问团与越方密切配合,齐心协力,于1954年5月7日取得奠边府战役的伟大胜利,

  • 标签: 越南抗法战争 韦国清 壮族人 中国军事顾问团 上将 新中国成立
  • 简介:<正>诗观就是对诗的看法,构成诗论的基础。一个诗人的诗观,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基础之上的,杜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探讨杜的诗观,也必须从支撑诗观的三个支撑点入手。

  • 标签: 诗歌创作 波特莱尔 超然主义 宇宙观 美的本质 象征诗
  • 简介:摘要:清末,列强在中国西藏从事多种形式的侵略活动。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时人多主张“固川保藏”。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赵尔丰接任川边边务大臣,并进行了一列的改革,对川边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教育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赵尔丰的川边治理措施。

  • 标签: 清季 赵尔丰 川边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