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经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3)与优质组(n=33),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优质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不良妊娠结局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相比,优质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优质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3.33%、6.06%,两组相比,优质组明显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子痫前期(PE)是妊娠特有的严重综合征,常导致母儿妊娠结局不良及远期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目前PE的病因不明,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亟需更多病因机制研究,良好的动物模型有助于理解PE的发病机制。常用的非转基因PE动物模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难以呈现妊娠过程特异的PE表型,无法聚焦于单个基因在PE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无法判断相关基因在发病机制中的上下游关系等。转基因PE动物模型的出现和发展,给PE发病机制特别是相关致病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已发表的PE转基因鼠模型的特征,为PE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靶点的寻求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与孕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07例子痫前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孕周6~34周,胎次平均(1.67±0.35)次,选取同期本院检查的10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孕周6~34周,胎次平均(1.61±0.31)次,观察两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的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并分析子痫前期和甲功异常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分别为[(1.92±1.24)、(2.07±0.82)及(2.30±1.23)]mU/L,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观察组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分别为[(0.80±0.26)、(0.60±0.34)及(0.59±0.32)] pmol/L,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②观察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阳性和低甲状腺素(thyroxine,T4)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0.023,0.005);两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和亚临床甲减(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 SH)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0.846)。③相关分析:子痫前期与甲减、甲功正常TPOAb阳性及低T4血症相关(P=0.000, 0.000, 0.000)。结论子痫前期孕妇存在甲功的改变;甲减、TPOAb阳性及低T4血症与子痫前期发病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有子痫前期病史及重度子痫前期病史、且符合口服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早孕患者36例为研究组。再将研究组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22例)。同时招募无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孕妇51例为对照组。在孕12周后给予A组孕妇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B组、对照组孕妇不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不同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剖宫产、胎盘早剥、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及尿蛋白情况,并分析不同组新生儿结局。结果B组孕妇子痫发生率[40.91%(9/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0.00%(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2、12.031,均P<0.05)。B组孕妇剖宫产率[22.73%(5/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5.88%(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72、10.810,均P<0.05)。A组、对照组孕妇孕周[(42.78±1.32)周、(43.14±1.17)周]与B组孕妇[(35.08±2.03)周]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5,P<0.05)。A组、对照组的出血量[(217.62±19.85)mL、(211.37±18.56)mL]较B组[(233.05±22.37)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73,P<0.05)。B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6.03±0.54)分]明显低于A组[(9.58±0.86)分]、对照组[(9.7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7,P<0.05)。A组、对照组生长受限[7.14%(1/14)、5.88%(3/51)]、早产的发生率[7.14%(1/14)、5.88%(3/51)]明显低于B组[22.73%(1/22)、15.00%(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1、14.040、11.715、13.602,均P<0.05)。三组新生儿死亡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20、3.606,均P>0.05)。结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在孕12周时给予50~100 mg/d的阿司匹林口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分娩孕周>24周的孕妇4 823例,其中IVF助孕组481例,自然妊娠组4 342例。利用母体16个协变量建立倾向性评分模型,得到倾向评分匹配样本(924例),以评估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结果⑴匹配前,IVF助孕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高于自然妊娠组(9.8% vs 3.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F-ET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887;95% CI:1.23~2.89,P=0.00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OR为2.067(95% CI:1.24~3.44,P=0.005),证实了IVF-ET与子痫前期存在显著关联。⑵匹配前,在单胎妊娠中,IVF助孕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组(9.0% vs 3.1%,aOR=2.530,95% CI:1.63~3.94,P>0.05);在双胎妊娠中,两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 vs 7.5%,aOR=1.004,95% CI:0.35~2.87,P=0.994);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所得结果与匹配前一致。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IVF-ET妊娠后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IVF-ET是单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IVF-ET并未增加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提示IVF和子痫前期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受双胎妊娠这一因素干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研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分娩孕周>24周的孕妇4 823例,其中IVF助孕组481例,自然妊娠组4 342例。利用母体16个协变量建立倾向性评分模型,得到倾向评分匹配样本(924例),以评估IVF-ET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结果⑴匹配前,IVF助孕组的子痫前期发病率高于自然妊娠组(9.8% vs 3.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VF-ET是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887;95% CI:1.23~2.89,P=0.003);倾向性评分匹配后OR为2.067(95% CI:1.24~3.44,P=0.005),证实了IVF-ET与子痫前期存在显著关联。⑵匹配前,在单胎妊娠中,IVF助孕组子痫前期发生率显著高于自然妊娠组(9.0% vs 3.1%,aOR=2.530,95% CI:1.63~3.94,P>0.05);在双胎妊娠中,两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 vs 7.5%,aOR=1.004,95% CI:0.35~2.87,P=0.994);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所得结果与匹配前一致。结论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IVF-ET妊娠后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增加,IVF-ET是单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IVF-ET并未增加双胎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提示IVF和子痫前期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受双胎妊娠这一因素干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与子痫前期(PE)发生及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孕周为6~8周+6,排除有基础性疾病和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共计42 427例孕妇,其中诊断为PE者659例。依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42例)、正常体重组(422例)、超重组(138例)和肥胖组(57例),对4组孕妇PE的发生率及发生风险、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妊娠前BMI对PE临床特征(包括PE的发生时间及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PE的发生率为1.55%(659/42 427);其中,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的PE发生率分别为0.61%(42/6 941)、1.44%(422/29 297)、2.62%(138/5 273)和6.22%(57/916)。校正产次、年龄、文化程度、PE病史、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史等混杂因素后,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低体重组晚发PE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OR=0.50,95%CI为0.33~0.72,P<0.01)、超重组晚发PE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57,95%CI为1.23~1.99,P<0.01)、肥胖组早发和晚发PE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早发PE OR=2.15,95%CI为1.03~4.02,P=0.027;晚发PE OR=4.25,95%CI为3.00~5.91,P<0.01);低体重组不伴严重表现的PE(OR=0.54,95%CI为0.30~0.89,P=0.024)和重度PE(OR=0.51,95%CI为0.33~0.75,P=0.00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降低、超重组重度PE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42,95%CI为1.10~1.83,P=0.007)、肥胖组不伴严重表现的PE(OR=5.11,95%CI为3.22~7.84,P<0.01)和重度PE(OR=2.97,95%CI为1.95~4.38,P<0.0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升高。659例PE孕妇中,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中位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2 420 g(1 602~2 845 g)、2 435 g(1 692~3 030 g)、2 540 g(1 922~3 132 g)和2 950 g(2 050~3 360 g);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增加(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大于胎龄儿(LGA)的发生率分别为0(0/42)、3.3%(14/422)、7.3%(10/138)和17.5%(10/57),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LGA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妊娠前超重和肥胖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晚发PE具有更密切的关联。妊娠前肥胖相关的晚发PE出现较多LGA新生儿。建议妊娠前控制体重、妊娠期限制体重增长及血压管理,以降低PE发病率,保障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发和晚发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差异,提高对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我国160家医疗机构子痫前期孕妇的临床资料,共21 000例,其中早发子痫前期 8 031例(早发组),晚发子痫前期 12 969例(晚发组)。比较早发组与晚发组孕妇各高危因素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年龄分层的占比情况。结果(1)高危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早发组与晚发组各高危因素的占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早发组的初产妇、多胎妊娠占比均显著低于晚发组,高龄、未规律产前检查、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子痫前期史、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的占比均显著高于晚发组。(2)BMI分层分析:早发组BMI≥24 kg/m2孕妇占比[分别为48.2%(2 828/5 872)和45.5%(4 177/9 181),P=0.001]及BMI≥28 kg/m2孕妇占比[分别为19.5%(1 143/5 872)和18.0%(1 656/9 181),P=0.028]均显著高于晚发组。(3)年龄分层分析:早发组35~39岁孕妇占比[分别为21.8%(1 752/8 023)和17.6%(2 118/12 068),P<0.01]、40~44岁孕妇占比[分别为6.8%(545/8 023)和5.4%(649/12 068),P<0.01]、≥45岁孕妇占比[分别为0.7%(58/8 023)和0.5%(57/12 068),P=0.021]均显著高于晚发组。(4)多因素分析:高龄(≥35岁)、多胎妊娠、未规律产前检查或由外院转入、高血压家族史(包括父系、母系及父母两系)、既往子痫前期史、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均是影响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P均<0.05)。结论有年龄≥35岁、孕前BMI≥24 kg/m2、高血压家族史、既往子痫前期病史、慢性肾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辅助生殖技术受孕这些高危因素的孕产妇更易发生早发子痫前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对高龄子痫前期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开封市妇产医院收治的60例高龄子痫前期(PE)产妇,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连续硬膜外麻醉组(3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比较两组产妇血流动力学、胎儿娩出后Apgar评分、应激指标、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麻醉前(T0)、手术开始前(T1)、胎儿娩出时(T2)、手术结束时(T3)时刻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娩出后1 min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儿Apgar评分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P<0.05),娩出后5 min两组产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血清醛固酮(ALD)、皮质醇(Cor)水平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P<0.05);连续硬膜外麻醉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40.00%)高于腰硬联合麻醉组的13.33%(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PE产妇剖宫产,可稳定产妇血流动力学,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产妇应激反应水平和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收的子痫前期患者中选择80例为研究组,同时选择80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TEG指标和常规凝血参数,分析TEG和凝血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凝血各项指标中,研究组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在TEG指标中,研究组的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高于对照组,血栓形成的最大振幅(MA)、凝固角(α角)、综合凝血状态指数(CI值)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的PT、APTT和TEG不具有相关性,TT和R、α角呈正相关,与CI值呈负相关,FBI和MA、α角呈正相关,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TEG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TEG和凝血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有助于早期预防以及治疗子痫前期患者。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治疗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01月至2020年0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85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20例(常规治疗方法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和对照组65例(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镇静、降压、解痉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MWH。观察两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浆D二聚体(DD)、血脂[油三酯(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尿量及尿蛋白的变化及分娩结局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PT、APTT、Fbg、DD和血脂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周延长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生期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改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压、凝血功能、血脂及尿蛋白,抑制血液的高凝状态,可延长妊娠时间,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死亡率,不增加母婴不良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