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8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患者无复发,且对手术效果以及外形表示满意,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可有效加强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对外形满意,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Mckay术治疗小儿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的临床应用及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2005年采用改良Mckay术治疗小儿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6例(共54足),术中采用跟腱外侧弧形切口或直切口,加大后侧松解范围,充分延长跟腱和屈拇长肌腱,将胫前肌腱部分切断,以克氏针固定于距下关节,术后石膏固定6~8周.结果均痊愈,平均随访2.3年(1~3年),根据术后足的外观形态、足印、踝部功能、有无疼痛及X线检查评价疗效,疗效优25例38足;良8例12足;可3例4足,优良率为92.59%.结论改良Mckay术是矫正小儿僵硬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手术方法,其优点是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矫形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腿后群肌内静脉畸形致马蹄足畸形原因,探索相应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小腿后群肌内静脉畸形合并马蹄足畸形病例,共69例,男33例,女36例;年龄2~47岁,平均7.7岁。结合患者主诉、体格检查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并将致畸原因分为2类。(1)疼痛性障碍:病史、主诉及体格检查提示,患肢镇痛或被动情况下,踝关节背伸可大于75度;(2)挛缩性障碍:病史及体格检查提示患肢镇痛或被动情况下,踝关节背伸小于15度,呈挛缩马蹄足畸形。对于疼痛性障碍患者首选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行手术治疗。挛缩性障碍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为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和静脉畸形切除术+跟腱Z形吻合延长术。所有行手术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功能康复锻炼。随访期间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计算满意率。结果本组69例,疼痛性障碍13例,均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其中4例因效果不佳转行手术治疗,满意率为69.2%(9/13)。挛缩性障碍5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静脉畸形切除术11例,行静脉畸形切除+跟腱Z形吻合延长术45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除3例有轻度跛行外,其余53例恢复正常功能,满意率为94.6%(53/56),患者自我满意率100%。结论挛缩性障碍是小腿后群肌静脉畸形合并马蹄足畸形的主要病因,首选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疼痛性障碍导致的功能性马蹄足畸形,首选药物保守治疗,如效果不理想,选择手术治疗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Ponseti技术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48例(62足)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24例,30足)和对照组(24例,32足)。对照组行常规矫正,未严格按照牵伸矫正程序执行,而观察组则参考Ilizarov-Ponseti程序及技术矫正。比较两组矫正时间、带架时间、并发症、随访半年的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带架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t=2.804,χ2=5.857;P均<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5.276,P<0.05)。结论马蹄内翻足畸形应用Ilizarov-Ponseti技术矫正治疗,虽然带架时间较长,但可缩短矫正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优良率。
简介:目的:研究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畸形复发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1年1月,应用骨性手术(内侧楔骨截骨、骰骨截骨、跖骨基底截骨、跟骨截骨、三关节融合术)结合软组织手术(胫前肌移位、跟腱延长、跖筋膜切断、距骨周围软组织松解、胫后肌腱延长、趾长伸肌肌腱延长、胫后肌腱转位、外侧软组织加强),治疗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33例(50足)。其中28例(45足)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其中先天性马蹄足Ponseti疗法术后复发18例(30足),麻痹性马蹄足畸形术后复发6例(10足),痉挛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复发4例(5足)。其中畸形较重的10例(15足)患者联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结果:平均返修手术年龄9.2岁(5~14岁),畸形复发需要手术的平均时间3.5年(1—6年)。3例术后表浅感染(6.7%),经过保守治疗所有伤口愈合。无其他神经血管损伤、生长板损伤及医源性的感觉神经瘤等并发症。所有截骨大约在8周愈合。10例患者拆除外固定架时间68d(60~90d)。随访患者12~60个月,平均32个月。距骨第1跖骨角术前平均20°,随访11°;距跟角术前平均30°,术后42°。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百分评分系统评分,随访时是78分(40-95分),45足中,优18足(35%),良17足(42%),可6足(9%),差4足(14%),优良率为77.8%。结论:儿童复发形马蹄内翻足畸形校正相当复杂,应根据患者的复发原因和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判断,选择骨性手术、软组织手术或者结合外固定架技术等组合术式,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才能获得满意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文护理用于外固定架技术治疗僵硬型马蹄足病人中的效果。方法:收录2022.2——2024.2期间于西安红会医院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微创与矫形病区接受外固定架技术治疗的马蹄足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60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临床护理手段,比较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均有30例,所对应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人文护理。结果:SAS、SDS评分、VAS评分以观察组更低,AOFAS评分以观察组更高,护理满意度以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接受外固定架技术治疗的僵硬型马蹄足病人应用人文护理,对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和疼痛程度、改善其踝关节功能、提升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治疗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例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均采用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治疗。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腰痛和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冠状面矫正情况,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面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距离(C7 vertebral body center to hume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7PL-CSVL)。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38.20±65.95)min(范围,159~361 min),术中出血量为(440.50±133.60)ml(范围,120~600 ml)。术前ODI为65.92%±6.96%,末次随访时为21.00%±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P<0.0001)。术前SF-36评分为(76.42±4.31)分,末次随访时为(103.10±4.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03)。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00±0.95)分,术后3个月为(2.33±0.89)分,末次随访为(1.42±0.51)分;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6.91±1.24)分,术后3个月为(2.50±1.00)分,末次随访为(1.50±0.52)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参数LL(F=17.47,P<0.001)、SS(F=5.015,P=0.0125)、PT(F=14.66,P<0.001)及SVA(F=81.11,P<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参数腰椎侧凸Cobb角(F=87.19,P<0.001)和C7PL-CSVL(F=100.9,P<0.001)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治疗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和生活质量,矫正后凸畸形,维持患者脊柱-骨盆平衡状态。
简介:中图分类号R6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09-01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接受后路顶锥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和躯干偏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平均时间23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12ml。手术后和随访患者的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和躯干偏移和手术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和术后随访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手术并发症有术后切口渗液、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术中椎弓根骨折、切口积液等。结论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创用舟骨、骰骨松质骨挖空挤压术纠正儿童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方法:取外踝下弧形切口,采用足舟骨、骰骨开槽,松质骨挖空后挤压融合法结合软组织松解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2例,经过6月到10年随访,10例畸形矫正效果良好,1例马蹄内翻足畸形复发,负重不稳,1例后遗小足畸形。结论:该手术为一种治疗儿童严重马蹄内翻高弓畸形的有效方法。
简介:背景:Halo重力牵引在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中的应用时间及二期手术矫形时机仍未完全清楚。目的:回顾性分析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接受Halo重力牵引前后的肺功能情况,总结其变化规律,为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伴肺功能障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7~16岁,平均(11.1±2.6)岁。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14.3°±9.2°,后凸Cobb角平均95.8°±18.9°。所有患者均行一期Halo重力牵引和二期手术矫正脊柱畸形。根据牵引前肺活量(VC)将所有患者分为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60%)和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VC<40%)。牵引前和牵引后3、6、12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分析相关肺功能参数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牵引前、牵引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与牵引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明确Halo重力牵引后手术矫形的适当时机。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牵引后3个月,患者的肺功能参数稍高于牵引前,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肺功能水平较牵引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6个月,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组和中度呼吸功能障碍组的肺功能参数FVC、FVC%、FEV1、FEV1%均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肺功能水平显著高于牵引前(P<0.05)。牵引后1年,所有患者的肺功能较牵引前、牵引后3个月显著改善(P<0.05),但与牵引后6个月水平相当(P>0.05);所有患者自觉症状均得到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基本恢复正常。牵引后各项肺功能参数变化率、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均与恢复时间成正相关。结论: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的青少年患者行Halo重力牵引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肺功能显著高于牵引前和牵引后3个月,特别是牵引前表现为重度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牵引后6~12个月是二期矫形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6例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病患手术时长为(242.31± 2.36) min,术中出血量为(1462± 23.62) ml。术后即刻的脊柱侧凸主弯,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和术前相比显著较好, P<0.05。末次随访的结果和手术即刻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对于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使用后路顶椎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加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利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方式,可取得显著的矫形效果,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