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在2013年7月我科确诊的1例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患者系39岁女性,以多发皮下结节为主要临床特点,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免疫表型为CD20~-、CD3~+、CD4~-、CD8~-、CD56~+、TIA~-1~+、Ki~-67~+(约60%);浆细胞κ~+(部分)/λ~+(部分);组织细胞CD4~+、CD68/PGM1~+;βF1~-、EB病毒EBER原位杂交检查阴性。结果:给予包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获得疾病缓解,于2014年2月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14d粒细胞稳定植入,12d血小板稳定植入。术后随访,缓解至今。结论:原发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疾病呈侵袭性,临床进展快,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化疗方案治疗有一定疗效,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每日皮下注射集落刺激因子5μg/kg,治疗3~5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的干细胞行流式细胞检测CD34+造血干细胞数量达(1.8±1.7)×10^6/kg.采集后第2天在DSA检查下行经股动脉超选肝动脉植入术或手术经胃网膜右静脉置管至门静脉主干注入,术中监测门静脉压力.术后积极降低门静脉压力,保护肝肾功能;第3天给予抗凝治疗,防止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2)随访情况:患者生存率、肝功能Chi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肝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组织学Knodell评分、慢性肝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L)评分.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随访,随访内容为检查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B超及CT检查患者腹腔积液情况;行肝功能Child及MELD评分;行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取活组织检查;调查患者慢性肝病生存质量.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治疗情况:42例患者经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精神、睡眠、食欲、大小便情况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0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大出血3例,Ⅰ度肝性脑病3例,术后1个月及3个月各发生肝肾综合征1例均死亡,术后6个月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自发性腹膜炎1例,其余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随访情况: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BMT)联合外周血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在白血病治疗中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9例于我院行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9例进行BMT治疗(对照组),另30例行BMT+PBSCT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造血重建效果、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病情况,以及1年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造血重建速度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于(11.6±5.7)d、(19.7±5.9)d后,满足中性粒细胞≥×/L,(13.7±3.5)d、(21.4±4.2)d后,满足血小板≥×/L,组间差异显著(P<0.05);GVHD发病率、1年后复发率、生存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BMT+PBSCT联合治疗白血病,造血重建效果更为显著,GVHD发病率相对降低,1后生存率明显提高,复发白血病几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13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在腔内治疗术前均严格超选择性或选择性插管造影,了解患者假性动脉瘤体的滋养动脉特点和假性动脉瘤体所处的位置以及瘤体特征。依据不同影像学表现选用多方法治疗。结果;本次研究的13例患者,采用各种对症方法治疗后,患者的假性动脉瘤全部闭合。其中1例终末型臀上动脉假性动脉瘤伴巨大血肿,采用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后,恢复良好,没有引发特殊的并发症。结论;,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能使各类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得到良好的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代替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5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总发生率为3例,10.71%,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2例,42.86%,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总满意率为26例,92.86%,对照组总满意率为21例,75.00%,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血液肿瘤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9月~2016年09月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观察对象;针对所有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于所有血液肿瘤患者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的移植总计成功率达到了93.00%;预计患者2年总生存率达到了61.00%;根据移植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对2年生存率加以统计发现,同胞全合组达到了72.00%;亲缘间单倍体相合组达到了58.00%;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达到了39.00%;根据移植病种的不同对2年生存率进行统计,最终发现,表现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的患者84.00%;表现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76.00%;表现出CML进展期的患者67.00%;表现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67.00%;表现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51.00%;表现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51.00%;表现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29.00%;未表现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结论对于血液肿瘤患者,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分析,之后选择对应的移植适应证以及具体的移植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是否对肺部感染具有指导意义,与降钙素原(PCT)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251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根据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降钙素原<0.05ng/ml)129例、B组(降钙素原0.05ng/ml~0.5ng/ml)88例和C组(≥0.5ng/ml)34例;对比3组患者的单核细胞的计数水平,并分析降钙素原与单核细胞计数2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最高,B组及C组的单核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没有必然性。结论单核细胞在感染早期,特别是非细菌肺部感染中,可有明显升高,具有指导意义。但在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中与感染程度评价指标PCT无相关性,无法反应感染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