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汉剧的前身称为楚调,又名楚腔、楚歌、楚曲及郢曲等,是我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其它三大古老剧种为昆、弋、梆),已传播到国内十几个省、市和几个国家,影响了几十个剧种,是一个历史悠久、剧目繁多的名优剧种。议调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魏良辅《南词引正》中载:“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无南腔字者佳……五方语音不同,有中州调、冀州调、弦素调,乃东坡所仿(睛)偏于楚腔。”吴幻声在《吟碧馆剧谭》中说:“祝允明(字技山)所著猥谈中有云,‘昆曲之支派自宋元剧本,传至于明分有曼绰、弦素调,二种古音渐失,流传于北老,为大阳腔、高阳腔等,调杂有朔燕之音,其流传于汉者称为机阳腔,流传于湖广者称为襄阳腔云云…
简介:《旋律》是由自由曲线的巧妙组合,冷暖色调的合理搭配,形成富有女性魅力和海浪、漩涡形态的流动色带;加上色彩的明暗对比,使画面鲜活了起来,呈现出丰富的、自由飞动的色彩旋律体系。画面游动的白与灰白,是"旋律"的留音色,具有留音色的色彩旋律使画面特别显示出女性温柔、美丽和爱情,并强化了"旋律"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成为色彩音乐的灵魂!不难看出,流动色带的界定线成了画面的音高线系列,而留音色的界定线则成了画面的主旋律线系列,画中的黑色强化了色彩的对比度,对比色群产生了《旋律》中的色彩节奏体系,色彩节奏体系和音高线系列(其中包括主旋律线系列)共同构成了充满生机的、极为丰富的"旋律"体系。更不难看出,《旋律》的灵感是披着音乐色的外衣问世的;是由画家心灵中流泻出来的。《旋律》的内涵来自画家心的跳动和感情的潮汐,是画家心灵世界"旋律"的外化与张扬!扣击着鉴赏者的心扉而引起振奋与共鸣。《旋律》里所描写的不同样式的音乐"旋律"体系。不仅揭示了音乐"旋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旋律"、大自然"旋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揭示了绘画"旋律"与音乐"旋律"在共感觉下的同构
简介:明代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存世材料最少,所以论者难探其究。1942年,傅芸子先生发表《释滚调》一文,对发现于日本内阁文库的明末万历年间十多种戏曲选本中青阳腔的滚调进行了研读,认为滚调来自于弋阳腔。1950年代,叶德均先生在明末传奇《想当然》所附的《成书杂记》里发现了一条材料,打开了余姚腔影响青阳腔的研究大门。其实,叶先生使用的这条材料不是出自明代,而是出自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而且还是编者从《笠阁批评旧戏目》里摘抄而来。《成书杂记》中“老余姚”一词也非指余姚腔,而是指称明末余姚籍戏曲名家叶宪祖。笔者通过对这条材料的释读,认为余姚腔中有滚调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则余姚腔滚调影响青阳腔形成的说法将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