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坐骨神经区域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坐骨神经区域疼痛、有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进行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和术后出院时疼痛强度,0%为无痛,10为剧痛。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术后随访时疼痛和肢体功能,0%为正常,越接近100%,功能障碍越严重。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32例,女44例,年龄2~55岁,其中静脉畸形(VM)48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淋巴管畸形(LM)6例,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13例。76例中有13例VM曾行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4例AVM曾行介入栓塞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FAVA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13.33±30.11) min、(81.67±22.29) ml、(3.83±0.98) d,均少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手术损伤最小、恢复最快;AVM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33±33.71) min、(981.67±164.85) ml、(11.17±1.47) d,均多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VM与LM病例手术时间接近;VM病例术中出血量[(396.67±85.71) ml]相差较大,最少为150 ml,最多为1 100 ml。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71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4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切口丙级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73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疼痛部分缓解;72例下肢功能恢复正常,4例改善;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70例瘤体消失,6例瘤体有残存。VM、AVM、LM、FAVA病例术前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00(1.00,3.75)分、2.00(1.00,3.50)分、4.00(0.75,6.25)分、4.00(1.50,6.00)分,术后均为0.00(0.00,0.00)分;术前ODI分别为17.78%(15.56%,22.22%)、17.78%(13.33%,35.56%)、50.00%(31.67%,84.44%)、42.22%(31.11%,56.67%),LM术后ODI值为4.44%(0.00%,22.22%),其他均为0.00%(0.00%,0.00%),各种病变类型组内手术治疗前、后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引起坐骨神经区域疼痛、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安全而有效,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在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对象为我院疑似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20年2月-2022年6月。将经手术和影像学检查证实的2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余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超声、肌电图诊断,统计诊断结果。结果:超声诊断灵敏度为85.00%,特异性为90.00%,准确性为87.50%;肌电图诊断灵敏度为90.00%,特异性为95.00%,准确性为92.50%。经比较,两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无差异(P>0.05)。结论:在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患者的诊断中,超声检查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都比较高,可作为临床检查坐骨神经损伤的常规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Sprague-Dawley(SD)大鼠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模型。方法运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2组,每组20只),按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手术时间节点定义为8、10周组。先行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吻合术,待神经愈合到指定时间节点后行股骨延长术。潜伏期5 d,以0.5 mm/d速度延长,牵张期10 d。延长结束后取材,利用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组织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成功,退出实验计数大鼠5只(12.5%)。10周组SFI(62.39±0.23比49.23±0.16,t=4.871,P<0.001)、CMAP[(38.75±7.23) m/s比(56.31±5.91) m/s,t=6.237,P<0.05]及MNCV[(42.63±7.14) mV比(53.71±4.52) mV,t=2.724,P<0.05]、组织学染色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愈合优于8周组。结论伴随周围神经损伤的牵张成骨过程迫切需要适宜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设计的坐骨神经断裂吻合后行肢体延长的SD大鼠模型成功率高,成本低,短时间内可大批造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康复治疗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就诊时间段截取2020年2月- 2021年同月)的4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为对象,按照字母表法分为常规组和针灸组各23例,分别实施对照试验(常规药物治疗)及观察试验(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疼痛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针灸组治疗有效率为95.65%高于常规组73.91%;其治疗3、6、9天后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坐骨神经痛患者实施针灸康复治疗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状况,可在临床中普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骨折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采取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的近期疗效为97.50%,远期疗效为92.50%。对照组的近期疗效为77.50%,远期疗效为70.00%,且两组患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坐骨神经离断修复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再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运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组。B、C组先分别于右侧坐骨神经行离断修复术,待神经愈合到8、12周后,3组分别行右侧股骨截骨延长外固定术(Ilizarov术)建立牵张成骨模型。股骨截骨延长术(Ilizarov术)前及术后行肌电诱导仪(EMG)检测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术后每周行X线检查骨痂生成情况。矿化2、4、6周分别取材行四点弯曲实验和组织学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再生情况。应用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评估,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表通过GraphPad Prism 8.0绘制。结果A组在术前及术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优于B、C组;矿化第2、4周,X线片示B组成骨优于A、C组;HE及Safranin O染色示B组局部毛细血管及软骨形成明显多于A、C组;免疫组化染色示B组牵张区骨桥蛋白(Opn)和骨钙素(Ocn)表达量高于A、C组;矿化第6周,四点弯曲实验示B组骨质量优于A、C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骨延长组的牵张区骨再生较单纯骨延长组愈合良好,股骨延长过程造成坐骨神经损伤后其电生理改变呈周期性变化,该损伤在术后6周可逐渐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就诊的6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1例,对照组提供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藏医针灸治疗,将两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腹泻、发热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腓肠 SCV(47.67±2.66)m/s、腓肠 MCV(48.94±2.72)m/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痛患者应用藏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在临床中使用和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股骨颈骨折中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62例病发股骨颈骨折患者研究,病例收集时间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均分为2组,对照组施以全身麻醉,观察组施以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不同麻醉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如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等。结果:①生命体征:在麻醉前、麻醉后15min,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对比(P>0.05),麻醉后30min、60min及90min,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麻醉效果:观察组麻醉有效率与对照组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良反应:观察组尿储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率相较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比较,股骨颈骨折中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为理想,有益于稳定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研究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影响麻醉药物用量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手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股骨颈骨折病患行手术治疗时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的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20年1月起,直到2021年10月截止,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患有股骨颈骨折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患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78例病患依照计算机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病患人数为39例,其中对照组病患在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全身麻醉,研究组病患在行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时使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病患经临床麻醉后临床不良反应症状、及病患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对比。结果:经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5.13%),其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几率(25.64%);两组病患麻醉前平均动脉压、心率数值差异性不显著,麻醉中及治疗后研究组病患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患,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