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如下历史演进过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到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再走向市场经济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在此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辩证思想。面对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邓小平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也必然是高速度的,他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思想,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目标调整到切实可行;同时,高速度不是匀速前进,而是波浪式向前发展,要争取若干个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邓小平提出一个大政策,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区域发展步骤上,他逐步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问,我国国民收入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区域差距呈缩小趋势。在新的起点上,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均衡与非均衡关系的辩证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简介:国内学者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评价指标、均衡度的测量及促进均衡发展的措施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多数研究简单将义务教育均衡内涵等同于资源配置均衡,并以此界定来选择评价指标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进行测度和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资源配置均衡不等于教育结果均衡,已有研究是有缺陷的。今后的研究应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含义明确界定为义务教育结果均衡,弄清教育资源与教育结果间的关系,寻找达到一定教育结果的最优资源配置组合,并运用多种方法估算达到一定教育结果所需的教育成本。在此基础上,构建'需求导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
简介:〔摘要〕在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热点问题。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在园人数不断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简介: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会上强调,教师资源是第一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是履行国家意志的生动体现,更是时代赋予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众所周知,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区域内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设备和师资方面。设备方面城乡达到一个标准,这并不难。只要加大了对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投入,使学校校舍、设备和城镇学校、名优学校在一个标准上,这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就能实现。困难的是师资的水平,因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深浅不一,教育风格式样有别,教育素养高低有分,教育技巧优劣有异。要改变这种由思想、理念、价值观和个人的育人素质等综合因素形成的现实差距,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于是,有人说,教育的成败,在于教师,不在于设备。也就是说,师资水平的不均衡,才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更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