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真纳由民族主义者向教派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904-1928年真纳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主义者,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将南亚次大陆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929-1937年真纳的民族主义立场发生了动摇,他更多地关注印度穆斯林的利益,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印穆团结的理想;在国大党赢得1937年省立法会议选举、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之后,真纳彻底放弃了与国大党合作的幻想,将大多数穆斯林政党合并到穆斯林联盟,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印穆斯林政党。在促使真纳转变的诸因素中,国大党拒绝与穆斯林政党合作是最重要的。真纳由民族主义者转变为教派主义者使南亚次大陆的分裂成为可能。
简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普遍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他们表示或正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正面临着沿线国外民族主义的威胁。比如,以俾路支为代表的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曾多次引发暴力冲突事件,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构成了一定威胁。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的产生,既有历史问题的积累,也有现实问题的新增;既有大国博弈的国际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的国内因素。重视、梳理、分析这一问题,对我们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把握巴基斯坦地方民族主义、从实践中切实维护我国在巴基斯坦海外安全利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2018年5月5日,由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举办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召开。在“民粹民族主义”分论坛上,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总书记西塔拉姆·亚秋里(SitaramYechury)作了题为《印度语境下的民粹民族主义》(PopulistNationalism:theIndianContext)的主题报告[1]。西塔拉姆·亚秋里总书记的主旨发言,立足于印度人民党在印度中央单独执政的社会政治环境,从民族主义的诞生、“印度理念”的演变和服务于国际金融资本的民族主义三方面,就印度民粹民族主义的兴起、民粹民族主义引发的社会乱象以及印度左翼政党的应对措施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剖析。报告不仅为我们研究印度共产主义政党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开展印度国别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必要的帮助。
简介:摘要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过程中,集体认同使参与者的身份实现由自我身份意识的帝吧吧民到国族身份意识的转变,网络空间聚集导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的集体兴奋而产生国族身份意识觉醒,视觉文本对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国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唤起机制”,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狂欢表演实现国族身份意识与个人身份认同的统一,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者通过文化认同、情感共鸣、意见呈现、集体行动实现国族身份意识的确立。当前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的新特征,理性、非理性与情感性交织并存,社群组织彰显高度组织性与动员作用,内容形式的戏虐、调侃方式将政治娱乐化,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交流中实现爱国主义情感交流。必须采取措施推动青年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以文化符号强化爱国主义情怀,重视线上和线下的双重动员作用,重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构建政府与青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契约关系。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是国家自上而下的建构民族主义范式。它继承了革命、建设阶段的民族主义资源,并在尝试维持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平衡关系的基础上,开启现代化建设、逐渐融入世界体系。第二阶段萌芽于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于21世纪,主要是社会领域自主式建构民族主义范式。它强调二元对立基础上的民族本位,既构成国家民族主义的基础支持,又容易破坏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平衡关系。第三阶段是2010年前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效弥合了国家自上而下建构民族主义与社会自下而上自主式建构民族主义的潜在矛盾,实现国家与社会在民族主义建构中的有效上下互动,持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融入世界的进程,不断实现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统一。
简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为基础和开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并确立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在逻辑发展的最高成就。"中华民族"作为现代民族符号与中国既有疆域相对应,以国家认同为基础,也就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和稳定的边界,这一民族符号符合中国社会整体利益,获得广泛认同,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政治资源。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这一符号阐发其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主张,修正和限制民族主义的内在缺陷,指引和塑造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中国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