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 目的: 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临床护理。 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在我院开展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的 30 例患者,均为因膀胱癌接收首次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每组 15 例患者, 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法,护理组应用优质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经治疗均有改善,其中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 0.05 ),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 8 例,总发生率为 53.3%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 2 例,总发生率为 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膀胱癌行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开展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30 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实践 。 方法: 纳入研究 30例膀胱癌患者均选自 2016.02~2020.02区间,依据随机信封法分为 2组。观察组 15 例, 对照组 15 例 。对照组选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选用临床 护理干预。 参考 SAS、 SDS量表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同时 参考 QOL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 90.02±2.51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给予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使患者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治疗及康复护理,可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补片在合并造口旁疝的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10日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应用生物补片(SIS)在合并造口旁疝的肠造口还纳术中进行一期修补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率及术后疼痛、血清肿、补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Onlay修补16例,Sublay修补6例。仅1例(4.5%)出现SSIH(Onlay修补),术后疼痛以轻-中度为主,1周内基本回复正常,无血清肿、补片感染病例。Onlay与Sublay修补在SSIH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生物补片在合并造口旁疝的肠造口还纳手术中加强筋膜缺损,在不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能显著降低SSIH的发生率,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需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45例为实验组(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45例患者为对照组(传统方法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围术期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 )表示,独立t检验;患者满意度、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结直肠吻合口漏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造口袋首次渗漏时间(3.54 d)显著长于对照组(2.04 d),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3%)较对照组(31.1%)明显降低(P<0.05)。两组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8.9% vs.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圆形吻合器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针法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3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行末端回肠预造口的患者资料,造口方式采用改良三针法固定造口,即一侧腹直肌前后鞘缝合1针,再连针带线穿过肠系膜无血管区,然后在另一侧腹直肌前后鞘再缝合1针,出针后将缝线再由无血管区穿回对侧,收紧缝线;再将造口远近端肠管各固定1针于腹直肌前后鞘。继而开放造瘘口,并将造口肠管全层与皮肤间断缝合。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9.62±47.0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6.15±32.54) ml,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发生造口黏膜与皮肤分离、造口塌陷、造口脱垂、造瘘口肠管坏死、狭窄、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手术耗时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少,便于还纳,进一步改进了回肠末端预防性造口的手术方式,一般情况良好,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术患者造口性皮炎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术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术患者30例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预防造口性皮炎。比较两组的造口适应性、造口性皮炎的发生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在社会交往、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的造口适应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口周围皮肤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造口性皮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口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增加直肠癌造口术患者对造口的适应程度和舒适度,减少造口性皮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模式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对40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激励式护理模式。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率、护理满意度、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的患者采用激励式护理模式,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并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生理各项问题,使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造口还纳的最佳时机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SpringerLink、EBSCO、MEDLINE等数据库,以"末端回肠造口" "早期还纳" "ileostomy" "early clsure" "stoma" "reversal"为检索词检索从2000年1月至2019年11月所有对比早期还纳及晚期还纳的文献,提取相关临床资料和数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并根据Cochrane文献质量评估手册和NOS量表评估文献质量,最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早期还纳组手术时间少于晚期还纳组(P= 0.0005)、造口相关并发症及肠梗阻发生率低于晚期还纳组(P<0.00001),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晚期还纳组(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P=0.67)、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P=0.39)基本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还纳末端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且能够减少造口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及患者/家属对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相关证据的行为和认知现状,为构建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循证实践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观察法对48名护士及25例患者/家属回肠膀胱造口护理行为进行观察,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调查护士和患者的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相关知识。结果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相关证据在临床应用的执行率为0~96.0%;临床护士的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知识成绩(57.86±11.49)分,得分25~85分,是否接受专项培训的护士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知识知晓率为0~96.0%。结论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护理临床现况与证据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临床护士不能很好地识别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和危险因素,回肠膀胱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管理措施比较局限,缺少针对性,甚至未能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建议临床建立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相关标准化流程,对其进行专项培训,以降低其发生率,提高相关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造口患者造口高排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造口高排量患者 5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25)和观察组( 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根据分析,造口高排量患者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剩余小肠长短、药物、感染等。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根据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造口高排量患者中,患者主要受到药物、术后感染、以及小肠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在原有病症基础上对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患者护理依从率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文选取 201 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共 86 例,按照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即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一组为康复组,即采用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护理干预,每组各有患者 43 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C 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康复组各项水平、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缩短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建议将快速康复外科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患者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21例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按照"环形缝合法"和"传统缝合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度、切口裂开率、切口感染率、美容满意度、住院时间及切口疝发生率。术后随访2年,两组患者的美容满意度、切口裂开率、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度、切口疝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传统术式相比,"环形缝合法"能明显减低切口感染率和切口裂开率,提高切口的美观性,提高患者术后的美容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回肠造口患者焦虑抑郁、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患者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探索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回肠造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回肠造口术的10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为试验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时间从入院时起至术后3个月。测定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患者造口相关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在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焦虑和抑郁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对照组的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结论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降低患者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造口方法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中的技术优势。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连续80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并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的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一针法回肠造口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造口组(对照组),对比两组造口手术操作时间、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等相关造口并发症指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2.1±0.9)min vs.(15.2±4.6)min](t=-17.510,P<0.05),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粪水性皮炎、造口回缩等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1例,对照组15例;观察组粪水性皮炎患者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造口回缩患者0例,对照组8例)(χ2=15.313,42.717,8.889;P均<0.05),在造口旁疝、造口脱垂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造口旁疝患者2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造口脱垂患者2例,对照组3例)(χ2=2.222,0.213;P均>0.05)。结论一针法回肠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较传统方法更具操作优势,而且可减少相关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LAPR)腹膜外结肠造口与腹膜内结肠造口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确定直肠癌永久性结肠造口最为合适的造口方式。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2008年10月至2020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LAPR腹膜外造口与腹膜内造口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评分>5分的研究纳入Met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采用Jadad量表评估。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及相关结局指标,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9篇临床对照研究,5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210例患者。其中腹膜外造口组594例,腹膜内造口组61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腹膜内造口相比,腹腔镜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疝发生率(OR=0.14,95%CI:0.08~0.25;P<0.00001),造口脱垂发生率(OR=0.15,95%CI:0.06~0.37;P<0.0001),造口回缩发生率(OR=0.24,95%CI:0.09~0.63;P=0.004)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0.82,95%CI:-0.97~-0.68;P<0.0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提前(MD=-0.71,95%CI:-0.88~-0.54;P<0.00001),更容易获得排便感(OR=9.67,95%CI:4.40~21.23;P<0.00001),但造口水肿发生率明显升高(OR=1.81,95%CI:1.13~2.92;P=0.01),而两组造口狭窄发生率(OR=0.62,95%CI:0.25~1.50;P=0.29)、造口感染发生率(OR=0.57,95%CI:0.29~1.12;P=0.10)以及造口时间(MD=-0.94,95%CI:-5.69~3.81;P=0.7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APR腹膜外造口能明显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更容易获得排便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直肠癌LAPR永久性结肠造口首选腹膜外造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