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患者呼气与动脉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性分析了20171月至20191月期间50例我院进行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治疗资料,对其患者采取持续性的呼气监测,同时分析患者的动脉血气,对患者呼气与动脉血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PetCO2均值为(40±11mmHg显著低于PaCO2的均值(46±10mmHg,(P0.05)。94%PaCO2值高于PetCO2值,PetCO2PaCO2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OI低于300mmHg时,PetCO2PaCO2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呼气与动脉血存在显著相关性。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关性
  • 简介:呼气(PetCO2)监测是一种无创监测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监测通气情况,也能反映循环功能和肺血流情况,因其具有连续性和无创性的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急危重学科中常规的监测手段。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将PetCO2监测技术应用于心肺复苏中,取得了。非常有效的临床意义,现将PetCO2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二氧化碳/分析 心肺复苏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创面罩、经鼻导管及有创机械通气三种方法监测的新生儿呼气(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及其与动脉血(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aCO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需呼吸支持治疗的患儿53例,分别监测患儿入院时、呼吸支持时及病情好转撤机后的PetCO2,包括经鼻导管、无创面罩及有创通气时三种方式监测PetCO2,并同时配对分析相应患儿动脉血血气分析中的PaCO2。结果(1)无创面罩监测的PetCO2低于PaCO2[(40.41±10.21)mmHg比(42.85±10.32)mmHg(1 mmHg=0.133 kPa),t=11.88, P<0.01],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7,P<0.01);无创面罩监测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1.20±2.31)mmHg,仅4.5%(5/110)在95%CI以外。(2)经鼻导管监测的PetCO2也低于PaCO2均值[(40.93±10.55)mmHg比(42.01±10.50)mmHg,t=4.12,P<0.01],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P<0.01);经鼻导管监测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2.44±2.56)mmHg,仅4.6%(7/150)在95%CI以外。(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的PetCO2同样低于PaCO2[(43.33±10.26)mmHg比(49.37±11.34)mmHg,t=13.83,P<0.01],两者之间同样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性较无创通气患儿偏低(r=0.94,P<0.01);有创正压通气患儿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0.90±0.82)mmHg,仅3.9%(2/51)在95%CI以外。(4)按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PetCO2别为(37.25±11.32)mmHg和(39.58±10.37)mmHg,均低于足月儿PetCO2[(42.69±10.66) mmHg],三组患儿的PetCO2与PaCO2均呈正相关;早期早产儿的PetCO2与PaCO2相关性为三组中最低(r=0.89,P<0.01)。结论经鼻导管、无创面罩及有创通气时监测PetCO2均与患儿的PaCO2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较准确地反映患儿PaCO2水平,其中无创通气患儿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优于有创通气患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的PetCO2与PaCO2相关性优于早期早产儿。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新生儿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创面罩、经鼻导管及有创机械通气三种方法监测的新生儿呼气(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etCO2)及其与动脉血(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aCO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需呼吸支持治疗的患儿53例,分别监测患儿入院时、呼吸支持时及病情好转撤机后的PetCO2,包括经鼻导管、无创面罩及有创通气时三种方式监测PetCO2,并同时配对分析相应患儿动脉血血气分析中的PaCO2。结果(1)无创面罩监测的PetCO2低于PaCO2[(40.41±10.21)mmHg比(42.85±10.32)mmHg(1 mmHg=0.133 kPa),t=11.88, P<0.01],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7,P<0.01);无创面罩监测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1.20±2.31)mmHg,仅4.5%(5/110)在95%CI以外。(2)经鼻导管监测的PetCO2也低于PaCO2均值[(40.93±10.55)mmHg比(42.01±10.50)mmHg,t=4.12,P<0.01],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P<0.01);经鼻导管监测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2.44±2.56)mmHg,仅4.6%(7/150)在95%CI以外。(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的PetCO2同样低于PaCO2[(43.33±10.26)mmHg比(49.37±11.34)mmHg,t=13.83,P<0.01],两者之间同样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性较无创通气患儿偏低(r=0.94,P<0.01);有创正压通气患儿的PetCO2偏倚平均值是(0.90±0.82)mmHg,仅3.9%(2/51)在95%CI以外。(4)按胎龄分组,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的PetCO2别为(37.25±11.32)mmHg和(39.58±10.37)mmHg,均低于足月儿PetCO2[(42.69±10.66) mmHg],三组患儿的PetCO2与PaCO2均呈正相关;早期早产儿的PetCO2与PaCO2相关性为三组中最低(r=0.89,P<0.01)。结论经鼻导管、无创面罩及有创通气时监测PetCO2均与患儿的PaCO2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较准确地反映患儿PaCO2水平,其中无创通气患儿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优于有创通气患儿;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的PetCO2与PaCO2相关性优于早期早产儿。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新生儿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气(PaCO2)监测在危重型哮喘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患者12例,在0、1、6、12、24h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即刻呼吸(PETC02)。结果12例患者在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后0、1、6、12、24h,PETC02与血气分析中PaC02别呈正相关(r值0.795~0.915,P<0.01),随着病情的改善,PaC02与PETCO2之差有所减少。结论PETC02监测是属于无创性监测方法,可连续监测,重复性好,在危重型哮喘机械通气患儿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监测 机械辅助通气 重症监护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机械通气患者呼气(PetCO2)监测异常的原因,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判断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本院ICU治疗的108例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PetCO2监测的数值、波形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记录到8种212次PetCO2异常波形和数值,异常发生率为13.40%。其中呼吸环路漏气占30.66%,气管导管位置不当占6.60%,气囊漏气占11.32%,分泌物阻塞占22.17%,通气过度占12.74%,通气不足占7.55%,肺灌注不足占5.66%,机械故障占3.30%。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持续的监测PetCO2数值和波形曲线变化,结合心电图进行分析,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率。

  • 标签: 机械通气 呼气末二氧化碳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气(PetCO2)监测在呼吸衰竭患者监护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84例行呼气监测的ICU入住患者。将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设为A组(n=44),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设为B组(n=40),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机辅助通气,测定患者的PaCO2与PetCO2。结果A组患者的PaCO2与PetCO2具有相关性,B组患者的PaCO2与PetCO2无相关性。结论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呼吸衰竭患者中,可将监测PaCO2以监测PetCO2来代替,呼气监测具有无创、便捷以及连续性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监测 呼吸衰竭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呼气监测在心肺复苏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于本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抢救患者中随机抽出80例,结合其抢救方法差异性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联合呼气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对应值(92.50%>72.50%);观察组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00%>75.00%),且P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心肺复苏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旁流式呼气(PETCO2)监测在消化内镜麻醉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行消化内镜麻醉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鼻导管吸氧+PETCO2监测,n=100)和对照组(仅鼻导管吸氧,n=100)。置镜前2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3 mg,丙泊酚1.5~3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托下颌无反应时,开始置镜,置镜成功后予丙泊酚3~5 mg/kg-1·h-1持续泵注输入直至检查结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SA分级、麻醉诱导时间、内镜检查时间均无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面罩加压给氧率、恶心呕吐率、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暂停发现次数、托下颌率、挤压胸廓辅助呼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导管旁流式PETCO2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肺通气状态,指导临床干预,降低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消化内镜麻醉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低氧血症 呼吸暂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裂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水压裂法已被广泛地用于国外和国外的非传统石油资源的开采。裂工艺主要有泡沫和裂化两种工艺,对于非传统油藏(尤其是低压、低渗透、水锁、水敏伤害)的工艺改进具有重要作用。为解决裂增产问题,本文综述了裂技术的原理、施工工艺、裂液体系、设备要求等,并对当前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介绍,以期为相关人员(或工程)提供参考。

  • 标签: 二氧化碳 压裂增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博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的变化。方法心博骤停患者86例根据复苏效果分为两组,34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为观察组,52例患者复苏未成功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患者呼气先升高后降低,在T2时达到最高,在T5时降至最低。观察组患者呼气持续升高,在T5时达到最高。观察组患者呼气压在T2、T3、T4、T5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博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肺复苏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 标签: 心博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患者复苏监测呼吸(PETCO2)波形曲线与数值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且术后进入麻醉复苏观察室的1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B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连续监测PETCO2波形曲线及数值的变化,记录两组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分析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时RR、BP、SpO2、PaO2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TCO2亦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全身麻醉复苏期间异常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2.68%(9/71)比7.04%(5/71)],异常事件检出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复苏室驻留时间短于对照组[(1.61 ± 0.52)min比(2.11 ± 0.69)min、(35.98 ± 10.66)min比(46.75 ± 15.03)min、(62.52 ± 19.63)min比(76.97 ± 15.4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ETCO2与SpO2呈负相关(r=- 0.335,P=0.004),与PaCO2呈正相关(r=0.751,P<0.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复苏期间监测PETCO2可提高异常事件检出率与检出及时性,促进麻醉恢复,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全身麻醉 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旁流式呼气监测在消化内镜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7月-2022年7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消化内镜手术患者1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89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后进行常规监测,包括监测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情况。试验组在给予常规监测的基础上,经气管导管进行旁流式呼气监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后苏醒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48%,显著低于对照组为20.22%(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旁流式呼气监测能够有效降低消化内镜麻醉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消化内镜 麻醉 应用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CPR),观察过程中呼气变化( PETCO2)与脉搏灌注指数( PPI),探讨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 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检测呼气变化与脉搏灌注指数变化,根据是否自主循环恢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 ROSC) 25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 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呼气值与脉搏灌注指数。结果 所有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心肺复苏后, ROSC 组患者心脏骤停率低于非 ROSC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OSC 组患者在抢救开始 0 min、 10 min、 20 min PETCO2 /PPI及平均 PETCO2 /PPI值均高于非 ROSC 组( P<0.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 ROSC组患者肾上腺素及碳酸氢钠用量高于 ROSC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中检测呼气变化与脉搏灌注指数可以有效评估心肺复苏的质量以及预后,对临床具有极高指导意义。

  • 标签: [ ]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 脉搏灌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气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10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观察指标,观察组则加入呼气监测。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氧分压、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呼气监测的应用,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可推广使用。

  • 标签: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 简介:注气法是工程师用来提高采收率的最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使用最近已经得到了改进。这种方法的大部分新的扩大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是利用非烃气、氮和CO2。由于在20世纪80

  • 标签: 二氧化碳驱油 注气法 采收率 采油技术
  • 简介:摘要吉林油田储层较为复杂,非均质性强,绝大多数油藏属于低压、低渗、水敏性。常规的水基冻胶裂液对油层有较大的伤害,反映到如排液困难、后效果不好等。通过CO2泡沫裂增产机理,裂液综合性能评价,以及现场应用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低渗低产能油田开辟了新的增产措施。

  • 标签: 增产机理 泡沫压裂 室内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概述(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大气中的含量正在逐步增加。专家们建议,必须尽快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进入大气的量。其中的一些方案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捕集数百万吨的,并把封存于地下——称为捕集与封存(CCS)。本文将阐述地质封存原理并对下述常见问题予以解答:

  • 标签: 二氧化碳 封存 全球气候变暖 工业生产过程 地球大气 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