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生活中的音乐,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的时候,就会有把音乐记录下来的需要,也就导致记录音乐符号的产生,这就是乐谱出现的必然。这种记录音乐的符号是各种各样的,有音调谱、手法谱、音阶谱、文字谱、五线谱等等。尽管它们的作用都是要把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变化给准确地记录下来,可是它们的发展过程,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在初始阶段总是不十分完善的。乐谱发展经历表明,它们的成熟过程往往是较为缓慢悠长逐步完善,就是到了今天,由于音乐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还不能说其中的乐谱如今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乐谱所能记录音乐的准确性,只能是相对的。不同种类的乐谱存在有粗细之差、精疏之别,这要从发展过程和音乐性质两个方面
简介:摘要:王端淑的诗学思想主要从其诗歌选本中体现,其《名媛诗纬初编》选评兼具,体现出其“学古”的诗学思想。王端淑编选、评论诗歌体现了她“怜才之心过于自怜”的编选思想。其论五言诗以汉魏为宗,推崇“古质”“浑古”,以突出女子诗歌同样可以具备高古的情致与浑融的气质。
简介:此“疑古”、“信古”之“古”,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至近代而大疑,形成“疑古”思潮。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走出疑古时代”,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前后有很大的不同,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古典学的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简介:忙碌而卓越的一生结束了,突然的辞世将拉古·维拉教授从其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以及崇拜者中间带走了。只有他已出版的著作的完整目录、在组织研究领域里的巨大成就、未来的研究计划以及由这位逝去的学者所鼓励、鞭策、指导的其他人的著作目录才能使人意识到这一无法弥补的损失的沉重。拉古·维拉教授既是一位印度精神遗产的伟大鉴赏家与印度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又是国际印度文化学会的创建者及这个独一无二的学术团体的领导者与带头人。印度文化并不仅限于其现在与以前的疆域之内。像所有伟大的文化一样,它几乎传遍了整个大陆,并且成为勃兴于其上的诸如西藏与蒙古等地方文化的基础。在这一点上,笔者想起了另一位伟大的印度学家与佛教学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