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的“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是必要的。“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的“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的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的。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的“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的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简介:书圣王羲之系东晋贵族,自幼从师汝阴太守孝矩妻卫茂漪卫夫人学写字。及;长,工正书、章草,笔势隽秀,妙得其法。一天,王羲之正临池苦学,其七子献之扑案观摹,见父亲运笔劲健,但字体恰若残梗。献之忽有所得,皱着眉头对父亲说:'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变体。'一语道出、了章草太呆板枯涩,缺少气势和美感,应该改革一下。王羲之听后细细思考,对章草反复琢磨,觉得'交体'一说,实有道理,连连点头赞赏。王羲之又想到过去学卫夫人的书法,夫人的字,功力虽好,但很保守,难于尽情发挥,剔去俗套,这是进了死胡同。从此,王羲之决心改学钟繇、张芝的八法。钟繇,人称钟太傅,三国魏大臣,精于书法各体,善从民间
简介:<正>近年来,“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打着“批儒评法”的旗号,连篇累牍地炮制黑文,为其主子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当时在他们控制和操纵的一些刊物上,大肆宣扬黄老之学的所谓论文,就是一个典型。风靡一时的汉初黄老之学,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家。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炮制了一个以论“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道”“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足证“道”即是“无”;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则是消极、复古、倒退。这和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主旨,可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学派。可是,代表新老资产阶级利益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