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总结卵巢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40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良恶性分类,良性肿瘤865例,恶性及交界性肿瘤1075例。按组织学类型分类,上皮性肿瘤1095例,生殖细胞肿瘤646例,性索间质肿瘤152例等。卵巢恶性肿瘤中,表面上皮-间质肿瘤中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生殖细胞及性索间质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明显低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恶性肿瘤病灶于双侧卵巢患者多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结论: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多见,以表面上皮-间质肿瘤为主,恶性表面上皮-间质肿瘤患者平均年龄较良性肿瘤患者高;生殖细胞及性索间质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较良性肿瘤患者低;双侧恶性肿瘤发生多于良性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网状细胞肿瘤的病理表现。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观察并分析。结论恶组的病变分布特点是多中心性和不均一性,主要侵犯淋巴造血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结、脾、骨髓和肝脏等,同时广泛累及全身其它器官和组织,如肺、皮肤、消化道和软组织等。各种类型Langerhans细胞绍.织细胞增生症均可见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伴有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多核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并有局限性纤维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S-transferaseP1,GSTP1)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5例原发性胃腺癌、38例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中GST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其与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GSTP1在75例胃腺癌组织中有46例呈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表达水平(x2=4.852,P=0.028),GSTP1表达与胃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预后相关(χ2=3.899,P=0.048)。结论GSTP1在胃腺癌中表达上调,并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宫颈病变妇女中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布。方法应用凯普导流杂交技术检测52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存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的21种HPV亚型,高危型13种,低危型5种、中国人常见亚型3种。宫颈病变分为慢性炎症、CIN1、CIN2、CIN3、宫颈癌、尖锐湿疣六类。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比较各个年龄组的感染情况及相应的病理分型结果。结果527例标本中,HPV感染438例,总感染率83.11%(438/527)检出了除43亚型以外的20种亚型。单一感染259例,二重感染120例,三重感染46例,四重感染9例,五重感染2例,最多达六重感染(1例)。高危型中16型21.63%(114/527)、58型11.0%(58/527)、52型6.45%(34/527)居前三位;低危型以11型2.84%(15/527)、6型2.66%(14/527)为主;中国人常见亚型主要为53型5.12%(27/527)、CP8304型3.98%(21/527)。结论HPV亚型的感染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组,随着病变的加重高危型HPV的检出率也相应增高,HPV基因分型检测联合病理学检查能有效地筛查宫颈病变情况,为防治宫颈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40例成人谷丙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方法常规进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对肝组织进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采用化学发光法对该组患者进行血清HA、LN、PCⅢ、cⅣ水平的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主要血生化指标。分析上述血清学指标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4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G1S03例,G1S19例,G1S21例,G1S33例,G1S44例,G2S110例,G2S23例,G2S44例,G3S42例,G4S41例;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G2S:组血清ALT、ALB及CHE水平较≥G2S2组有所增加,血清AST、TBIL水平较≥G2S2组有所减少,其中仅血清AST水平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T、TBIL、ALB、CHE水平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2组血清HA、LN、PCⅢ、CIV水平较〈S2组均有所增加,其中血清HA、PCⅢ、CIV水平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LN水平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成人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V感染者应及时行肝穿刺活检,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处理,防止病情向肝硬化、肝癌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乙型肝炎(HBV)轻度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以及化学发光法对患者HBV血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以及Ⅲ型前胶原(PCⅢ)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肝穿刺病理结果分级分期对比分析。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在G2S2以下患者与G2S2及以上患者的ALT、AST、T-Bil指标比较分别(t=0.2574,P>0.05),(t=2.4401,P<0.05),(t=0.9654,P>0.05)。S2以下分级患者与S2及以上患者的纤维化指标HA、LN、PCⅢ的比较(t=2.6374,P<0.05)(t=0.9283,P>0.05),(t=2.2858,P<0.05)。结论对慢性HBV轻度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肝组织病理研究有利于对患者肝病的准确诊断。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甲状腺腺瘤的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对照病例,得出甲状腺腺瘤声像图特征,以利于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促血管生成素-2(Ang-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检测35例肝癌组织、31例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Ang-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Ang-2在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Ang-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Ang-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高表达,其表达与病理学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提示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起一定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LC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细菌移位;LC组大鼠细菌移位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P均〈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和病理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5例口腔颌面部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3.4岁,男女比为4:1。发病部位分别为颌下腺(12例)、腮腺(2例)、颌下区淋巴结(1例),临床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呈无痛渐进性肿大。涎腺病理改变为腺泡萎缩,间质硬化伴较多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淋巴结病理改变为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滤泡间区硬化伴较多IgG4阳性的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细胞的绝对值大于50/HPF,IgG4+/IgG+细胞的比值大于40%)。结论IgG4相关硬化性疾病是少见的疾病,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最终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259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结果HBe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变程度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并不相关(p>0.05),但HBeAg阴性患者则显著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BcAg胞浆阳性者HBV-DNA含量高。结论血清HBV-DN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出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程度,HBV-DNA含量在107拷贝数浆染色阳性率为98%。这给乙肝患者,尤其是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