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9例亚急性感情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其中男性33例,女性16例。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及护理,46例患者康复,3例患者好转。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治疗,33例患者完全康复,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
简介:摘要目的谈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1年收治的2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男19例,女9例。结果26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自行出院,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应根据检测结果并结合临床体征定,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典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意义。方法通过对78例不典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综合分析了解不典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及临床诊断。结果通过对78例不典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在一些具有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无病理性改变或病理性改变不明显的患者结合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以确诊。结论不典型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应综合分析及时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脏彩超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从本院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前来诊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8例,对他们实施心脏彩超,并分析图像特征,从而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38例患者中,其中有15例为二尖瓣上赘生物,有13例为主动脉瓣上赘生物,有7例为室间隔缺损右室面赘生物,有3例为三尖瓣上赘生物,有10例两个瓣膜同时存在赘生物,赘生物最大的为21×13.5毫米,最小的为3.5×3.5毫米,有23例患者存在基础心脏病变;结论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取心脏彩超进行诊断,可帮助选择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对预后判断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抢救生命,疾病治疗中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们对输血血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其安全和疗效,传统的输血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的年代,是近代医学发展的结果1。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一血多用,容量小,稳定性好,疗效好,副作用低,输入相对安全,便于保存,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并节约了血液资源,降低费用减少了病人经济负担等优点。成分输血是患者缺什么补什么成分。目前国际上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0百分,发达国家已超过95百分以上。
简介: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永生化细胞系。方法将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转染质粒PCD2SV40T,G418筛选并进行单克隆细胞挑选,采用核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RT-PCR、裸鼠成瘤实验等方法对传代培养后的抗性单克隆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首次建立了EMs患者在位内膜间质细胞永生化细胞系hEM15A,该细胞系具有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特征,可连续传代,表现为正常二倍体核型,未观察到致瘤性。结论hEM15A细胞系易获得、培养难度小、细胞均一性高、存活时间长,可成为EMs的研究工作中实用的体外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可以自生殖年龄到绝经以后,发病高峰为55~69岁1,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及卵巢癌,居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第3位。方法对于宫颈癌现在已有了一套完整的三阶梯筛查方法,而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筛查方法。结果以往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是分段诊刮术,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刮出组织,而病人承受的痛苦是比较大的。结论寻求一个具有价廉、简便易行、无痛、准确性高的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方法已迫在眉睫。刷取子宫内膜细胞分别做成涂片和液基薄层细胞涂片,并同时诊刮送病理,观察宫腔细胞学在筛查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宫腔细胞学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60例有月经改变和异常阴道出血或B超提示宫内异常需行子宫内膜检查的妇女,分别使用子宫内膜细胞采样进行宫腔细胞学与诊断性刮宫病理学检查,在诊断符合率、取材满意度、血量、疼痛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取材满意率为91.25%,术中出血量平均为(0.4±0.2)ml,无疼痛程度较重者;而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率为77.5%,出血量平均为(5.4±4.0)ml,疼痛程度较重者占86.1%,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方法,具有痛苦小、出血少、器具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感染、诊断符合率较高的优点。
简介:目的探讨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5A在人牙髓细胞(hDPC)中的表达模式及成牙本质分化诱导对其表达量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DP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检测第1代至第8代(P1-P8代)hDPC中KDM5A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KDM5A在hDPC中的分布;对P3代细胞进行成牙本质分化诱导,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KDM5A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传代培养hDPC中可检测到KDM5A的表达,KDM5AmRNA和蛋白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hDPC细胞质及细胞核中均表达KDM5A;成牙本质向分化诱导7和14d,KDM5AmRNA和蛋白量高于未诱导组细胞,诱导14d表达量高于诱导7d(P〈0.05)。结论hDPC表达KDM5A,矿化诱导可提高KDM5A的表达。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的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的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简介: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511,P=0.001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