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不是仅仅对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是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是对于旧唯物的一种彻底的颠覆。马克思在对经济学商品分析中充斥着的“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及其“粗俗的唯物主义”进行批判时颠覆了传统的唯物。文章从价值与劳动的同一性关系再到实践对于对象世界的改造,进而论述了传统哲学教科书把“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放在传统唯物范畴中讲的不合理性,指出“从实际出发”是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而不是从“物质”概念出发。文章肯定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的认识论价值,而且指出了物质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新唯物的侵犯和误读。

  • 标签: 拜物教《资本论》 旧唯物论 价值理论 马克思
  • 简介:在毛泽东故居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里,一直存放着一本1930年上海明日书店出版的列宁著作《唯物与经验批判论》,封面上有毛泽东用毛笔写下的“毛泽东”三个字的签名。这本书,就是列宁这部哲学名著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全书共461页,近30万字,译者的署名是“笛秋”“朱铁笙”。在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的背景下,马列著作的译者大都使用的是笔名或者化名,“笛秋”“朱铁笙”也是如此吗?他们又是怎样携手合译这部著作的呢?

  • 标签: 唯物论 译者 列宁 批判 经验 马列著作
  • 简介:桂学作为区域文化研究必须首先夯实文化理论基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将文化放置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中定位,在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关系中辨析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发展中吸收借鉴威廉斯的文化唯物,阐发文化整体性及其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与总体性意义,弥合文化的精神性与物质性分离,给予文化唯物主义合理解释,也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文化生产及其边缘文化崛起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桂学研究 文化理论 文化唯物论 文化整体性 感觉结构
  • 简介: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理念,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树立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重要。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年的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客观评论史学人物的功与过和评论历史事件,通过比较法教学,深化史学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唯物主义培养
  • 简介:人是时间一历史性存在,因此历史问题始终构成哲学的基本论域而需要我们予以持续回应。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最大智慧并发挥着恒久的实践效应,在于它基于生存一本体论维度而非近代认识论意义,在人类始终遭遇并在资本主义社会急需破解的自由实现问题上提供了新的历史分析视角。这体现在它不同于历史不可知论、历史实用观、神学唯心史观、先验理性史观以及人本学唯心史观等传统西方历史理解范式,而是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历史展开的前提,揭示出历史的动力在于由分工导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由此才展开所有制的不同历史表现形式及人的不自由程度加深的现实,进而指出共产主义的运动性质以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主体地位。正是在历史的前提、动力、目的、主体及其实现路径等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才彻底改变了人类理解历史的图景。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传统西方历史观 生产 分工 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生成与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它不仅回应与解构了以吉登斯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之境”的质疑,而且指出以技术、信息、设计等非物质性因素为特征的“空间经济”与不平衡的地理发展作为资本主义延续的新动力,有效地缓解与转化了经济危机。这不仅促使历史唯物主义发生了空间转向,而且使社会批判理论转向了“空间生产批判”,并指出空间资本化的内在悖论预示着晚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界限。可以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从根本上遵循了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并最终与马克思的解放政治目标一致,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我丰富的体现。

  • 标签: 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空间生产 空间经济 资本
  • 简介:自主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共产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批判与建构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的独特论证思路和方法,把自主活动这一范畴完整地奠基在感性活动即实践之上,熔铸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历史过程之中,使之本质地呈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规范性维度。因此,自主活动原则不仅是检视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实践本身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与物质生产联系中的个人何以表现他的真正的自由的标尺。

  • 标签: 自主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共产主义 规范性维度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的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的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的文化范式的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经验主义的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人们通常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互为他者乃至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情况是,非实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并不隔阂,历史必然性告诫也并未消解正义,而正义研究最终只能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两者之间相激互融、彼此依托的内在兼容性关系,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掘与开显需要在重新解读和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上推进。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此路径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逻辑,同时也由于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生的基本要求。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正义思想 兼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哲学 辩护
  • 简介:部分学者在“主—奴辩证法”中解读出“主人变成奴隶,奴隶转变成主人”,纯属误解.基于唯物史观,从感性活动和历史的角度,对“主—奴辩证法”进行分析,将戳破“主—奴关系”反转的哲学神话;在黑格尔的表述中,奴隶并没有在现实中冒生命危险去实现自己的自由,而是倒向了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与基督教主义,因而并没有“转交成主人”.“主—奴辩证法”作为黑格尔青年时期最深刻、最神圣的思想之一,其中的欲望论题、承认论题、死亡论题以及劳动论题,都成了后人汲取思想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主—奴辩证法 神话 感性活动 历史 回到黑格尔
  • 简介:从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到人自身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的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的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的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自由与制度的相关问题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影响、制约着思想家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在"自由-制度"悖论面前的束手无策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之谜"的困惑。究其根源,最为重要的便是传统西方哲学始终无法跃出主客分离的形而上学体系,从而一直使用认识论话语讨论着存在论的问题。直到马克思的出现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实现了现代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不但消解了"自由-制度"悖论也对人类历史做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自由与制度的悖论不但没有成为马克思理论建构的障碍,反而构成了其解释历史的二维向度,为我们今天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自由 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任何理论都是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理解史阶段。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形成,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化的新需求、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新动向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回应,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构成了第二国际理论家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问题,是第二国际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史研究中的重要视野和基本前提。

  • 标签: 第二国际 历史唯物主义观 理论总问题 新需求 新挑战 新动向
  • 简介:摘要论证式教学策略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它通过将论证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评价资料、提出主张、为主张进行辩驳等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论证的概念出发,综述了论证式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发展、现状以及论证式教学的步骤,并对论证式教学策略在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论证 论证式教学策略 科学教育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特别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刻领会、系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 原理 中共中央政治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 简介:近年来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之间似乎分离的争论,导致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变得日益模糊.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唯物史观中“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的科学分析,我们把“现实的人”当作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实际上,“现实的人”连同产生它的“生产劳动”才真正构成唯物史观的根本生成逻辑.“生产劳动”不过是实践的最源初表现形式.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产劳动 逻辑
  • 简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全部学说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的本质之所在。唯物史观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探索唯物史观始于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发展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则宣告唯物史观的形成。探讨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唯物史观 创立过程 当代价值
  • 简介:新史观丰富利发展了唯物史观,使我们得以多维度、多视野地认识历史。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州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人发现,是阐释历史现蒙的主要依据,它给我们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并提供一套完备的思维方法。

  • 标签: 唯物史观 高考命题 江苏 认识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
  • 简介:任何制度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任何制度都是为解决特定的社会历史问题而产生的。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会使得每一种制度最终都无法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人类社会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遵循这样的规律。人类社会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制度,也没有一种制度会一成不变地永久性适合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经济制度 现代危机 人类社会 商品 历史阶段
  • 简介:为何声音艺术到现在依然深度欠缺理论化,为何无法产生丰富且令人信服的评论文献?是因为目前盛行的理论模型不足以达成这点。这些理论是为了解释文本和视觉而发展出来的,无法掌握声音的本质。本文作者提出另一种理论架构、一种唯物主义的解释,它能够掌握声音的本质,让声音艺术得以被分析。作者并且认为这套理论能够提供一套模型来重新思考广义的艺术,并且避开表象与指涉理论中的陷阱。

  • 标签: 声音艺术 唯物主义 指涉 表象 重新思考 理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