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4年秋天,中国第一支女子探险队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塔克拉玛干”在当地语言中是“进得去出不来”之意。方圆33.76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数十条发源于群山的河流,

  • 标签: 中国 荒漠化 治沙规划 沙尘暴 森林法 生态环境
  • 简介:前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争文学是战争的产儿。前苏联作家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不仅体裁多样,而且题材不断扩大和深入。既有反映前线英勇战斗的作品,也有反映敌后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的作品;既有描写战壕真实的作品,也有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的全景性的作品。多彩多姿的前苏联卫国战争文学,丰富了世界战争文学的宝库。

  • 标签: 前苏联 卫国战争 文学
  • 简介:苏联卫国战争前夕,法西斯主义势力猖獗。法西斯主义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威胁人类的大敌。在这样的情况下,摆在各国政治家面前的责任就是反对法西斯,维护人类的和平、生存与发展。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却未能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反而对法西斯势力采取绥靖政策。苏联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且苏联自己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差一点闹到亡国灭种的地步。苏联外交中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值得我们当今世界上负责任的政治家思考。更多还原

  • 标签: 卫国战争前 苏联 法西斯势力 绥靖政策
  • 简介: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各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特别是那些曾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和人民。中国和俄罗斯(前苏联)既是毗邻的国家,又都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反法西斯斗争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因此,两国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又均在各自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本期的特别企划栏目中,我们特别邀请俄罗斯美术史专家奚静之教授撰文介绍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俄罗斯美术作品,以及李永林先生关于抗日版画的文章。2005年9月2日,中国美术馆将举办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其中不仅有战胜国中国和苏联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已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更有日本画家丸木夫妇著名的《原爆图》。历史不会忘记,后世不会忘记,对历史的重温是为了告诉今天热爱和平的人们:不能让自由与尊严再次遭到践踏。

  • 标签: 卫国战争 俄罗斯 美术作品 苏联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艺术创作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吴恩远先生研究俄国史多年,近年曾出访前苏联、东欧国家,了解到剧变后俄罗斯国内对苏联卫国战争史研究的最新观点和动态。本刊编辑徐勇就其中若干重要问题对吴先生进行了专访。现将访问记录略加整理,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

  • 标签: 苏联卫国战争 朱可夫 情报机构 希特勒 巴巴罗萨 二次世界大战
  • 简介: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句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说的“去”,包括毁灭史籍和篡改史实这两种手法。戈尔巴乔夫执掌苏联最高领导权后,支持、鼓励国内外反苏反共势力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其重要手法就是歪曲、篡改苏联历史,丑化列宁、斯大林和革命的知识分子。这股“泼脏水”、“去其史”的浪潮在1989—1991年达到高峰。那情景使人想起1966年在我国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开始那几年,在林彪、“四人帮”的煽动和支持下,各种“揭老底战斗队”的传单满天飞,大字报铺天盖地,向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界知识分子“泼脏水”,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造成

  • 标签: 苏联 卫国战争初期 斯大林 严秀 历史评价
  • 简介:电影艺术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画面的艺术,更多地依赖视觉造型手段及科技的发展进步。其实,在一部电影必备的元素中,人物语言往往也不仅具有诠释画面的内涵、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意蕴的多重功能,甚至还可以产生难以替代的银幕冲击力。

  • 标签: 电影评论 《鸦片战争》 人物语言 造型手段 故事情节 主题
  • 简介:《星》是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集团公司、APK电影制片厂、俄文化部电影局为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取得胜利57周年,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人们于去年5月份共同推出的描写二战的影片。据录相公司统计资料,影片上映后在2002年出售的国产影片录像中排行第一。二战题材再次受到俄罗斯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和观众的欢迎原因首先是,近年来美国和西欧的战争题材影片,尤其是《珍珠港》和《兵临城下》的成功再次激起俄罗斯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因为苏联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如不将此表现出来,后代将会遗忘这一事实。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就曾说过,总不能眼看着我

  • 标签: 俄罗斯 电影制片厂 战争题材影片 苏联人 卫国战争 二战题材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的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西方战争题材影片中的反战倾向在三十年代中期欧洲战云骤起时开始发生变化。绝大多数电影制作者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把和平的风雨换成了进军的号角。1935年,出现了瓦尔特·福德的《永恒的英格兰》。这部根据C.S.福斯特的小说改编的影片是“在英国

  • 标签: 战争题材影片 战争片 反法西斯 二次世界大战 纪录片 飞行员
  • 简介:设计论谈:“鬼子来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说法,但也代表了目前我们社会生活和建筑设计中的一种现象。那么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和设计界对这种现象的非常关注?或者是与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有关呢?或者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您自己是从哪个方面关注这个话题的呢?

  • 标签: 建筑设计 社会生活 自尊心
  • 简介: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而仅有百年历史的电影一经诞生,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这种特殊的综合艺术,生动地记述了人类战争史上的风云变幻和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成为复现人类历史的摹本,承载着永不消失的惨烈记忆和人类在征服与反征服、侵略与反侵略、苦难与抗争中的喜怒哀乐。现以我国和美国好莱坞电影为例,剖析一下中美两国战争电影的异同,可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战争电影 好莱坞电影 摹本 综合艺术 诞生 生动
  • 简介:纵览世界电影的历史画卷,战争影片总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篇章:《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战舰波将金号》(1925)、《夏伯阳》(1934)、《桂河桥》(1957)、《巴顿将军》(1970)、《现代启示录》(197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全金属外壳》(1987)、《拯救大兵瑞恩》(1994)……就像一部人类文明史,一部时断。

  • 标签: 中国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 战争影片 战争电影 叙事方式 诞生
  • 简介: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已经30多年。日前,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部电影的三位主演,与我们一起点燃记忆,重新品味这部经典佳作。记者通过翻译独家采访了自俄罗斯来哈尔滨进行电影文化交流活动的三位俄罗斯人民演员,准尉瓦斯科夫的扮演者马尔蒂诺夫·安德烈·列奥尼多维奇,女兵冉妮娅的扮演者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丽达的扮演者谢夫丘克·伊琳娜·鲍里索夫娜,听他们讲述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的幕后故事。

  • 标签: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电影 罗斯托 卫国战争 女兵 电影文化
  • 简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标签: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初中 语文教学 阅读指导
  • 简介:在素以风清、水洁、地净而闻名的国际一流生态岛崇明岛的中北部,有一个从荒滩上崛起、成名于生态的村庄,它就是上海市生态农业第一村——前卫村。前卫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753人,是1968年从一片滩涂中围垦诞生的。经村民们3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昔日荒凉沉寂的边陲小村,发展成既有现代化村镇风貌、又有田园诗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经济比较发达的生态村。前卫村先后获得1996年度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提名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40多项国家和市级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朱豁基、尉健行、吴邦国、黄菊、陈良宇、李铁映、徐匡迪、姜春云、宋健等先后来过前卫村视察。

  • 标签: 前卫村 上海 徐卫国 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